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自南向北,蘊藏著原始而珍稀的沃土,實為天賜之咖啡秘境。此番論斷,非浮夸之辭,乃是一位耄耋之年、深耕云南咖啡研究之行者,歷經實地勘察后的真切心聲。余之足跡,曾至咖啡祖母之地埃塞俄比亞的曼奇拉森林,亦訪亞洲印尼黃金曼特寧咖啡產區;從中美哥倫比亞的廣袤莊園,到彩云之南的高原咖啡園,四海之內的精品咖啡生態,大抵已有領略。諸多共性,暫且不表。然怒江瀘水大峽谷之獨絕,實難仿效:其森林蒸騰之氣與峽谷聚熱之效相融相生;萬年火山灰積蘊之富硒土壤;更有云霧、潤雨與陰涼三者交替呈現,如天地呼吸,自成節律。
怒江秘境 通訊員 瞿學峰 攝
今年9月,我到訪瀘水市咖啡辦公室,主人以一杯手沖怒江咖啡相迎。初接此盞,我本以尋常待之,不料舉杯近唇之際,一股溫潤香氣倏然沁人心脾,恍若雨后森林的清新吐納。輕啜細品,但覺果韻流轉,似有堅果與谷物的醇厚底蘊,其間又透出橘皮般的清淺酸意,諸味交織而歸于平衡。這般澄澈醇和之韻,令我頓生驚羨,如入陶然之境。此番體驗,不僅重塑了我對卡蒂姆品種的固有認知,更印證了風土之力的玄妙——縱是尋常品類,若能植根適宜海拔與獨特生態,亦能孕育出精品咖啡豆。
怒江瀘水,坐擁北緯25至26.5度之間,其地蘊藏著千萬年造化所產生的富硒火山灰質土壤。更妙者,此間光熱雨露仿佛天地共謀,時序天成:破曉時分,晨光為咖啡樹披上溫煦的金縷衣;日過中天,則有流云如瀑,為山巒覆上清涼的薄紗;及至深夜,高海拔的寒涼便為萬物覆上冷被,助其沉靜呼吸。如此精妙的自然節律,無怪乎被譽為孕育精品咖啡的天成之地。
世人皆知,優質阿拉比卡咖啡生于高海拔之域,海拔愈高,晝夜溫差愈顯,果實成熟期愈長,風味物質得以從容積淀,此乃天成之理。然若論風土之精微,則如葡萄之與佳釀,咖啡之韻,深系于其生長之地理玄機與處理之法。于怒江瀘水,其地不僅占據高海拔之利,更獨享“四千”之優勢:海拔、日照、雨量、負氧離子過千,呈得天獨厚之象??v有疑慮其熱量者,亦不足為憂:巍巍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夾峙三百里峽谷,濕熱氣流回旋不絕,怒江激流更添磅礴水汽,共構熱量充盈之生境。截至2025年,瀘水市咖啡種植面積已突破6萬畝。在2024至2025產季,咖啡產量達到約1549噸,實現農業產值7435萬余元,成功帶動1.13萬群眾增收,戶均增收2.68萬元。所植品種主要為瑰夏、鐵皮卡、黃波旁等系列精品咖啡,優質咖啡品種種植面積達4.98萬畝,良種覆蓋率為83%。
此番瀘水之行,深感此地生物多樣性與精品咖啡種植相得益彰,宛若天成,不禁暗嘆緣何今日方至,頗有相見恨晚之憾。9月13日,我們行至連通怒江、保山、大理3州(市)的交通樞紐。立于橋東,遙望西向中龍塘,但見瀘水毛毛山一帶峰巒疊翠,碧草連天,視野遼闊而景致分明,山環水繞,氣韻生動。此情此景,豁然開朗——此地豈非天造地設,堪為世界咖啡博覽園之絕佳選址乎?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漫步麗江古城時,一句“云南咖啡還是代表著中國的”,言簡意賅,卻為這片土地上的咖啡產業注入了深沉的時代注腳。此中深意,遠不止于產量與規模的優勢。云南咖啡的崛起,實為新中國建設史上黨政軍民同心共筑的縮影,如今,咖啡已從“舶來品”轉變為扎根華夏風土的民族品牌。
世界咖啡看東方,中國咖啡看云南。今日云南咖啡之味,既是山水的饋贈,更是文化自信的味覺宣言。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