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4NcB_YcnGYY8dFNGEMVIJg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西南部,森林類型多樣,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生長有已知野生食用菌354種,占云南省882種的40.14%、全國981種的36.09%,“世界四大名菌”(松茸、塊菌、羊肚菌、雞油菌)和“中國十大名菌”(大紅菌、干巴菌、雞樅、雞油菌、塊菌、牛肝菌、松茸、松乳菇、羊肚菌、榛蘑)均有分布,是國內野生菌分布最廣、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的縣(市)之一,優質的野生菌行銷全國、暢銷世界。
20世紀80、90年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對森林資源依賴程度高,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野生菌賴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影響,產量日漸下降。加之廣大群眾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掠奪性采摘野生菌,導致南華生態環境以及野生菌的產量和品質急劇下降。
近年來,南華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指引,堅持生態優先,依托豐富的野生菌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緊緊圍繞“小菌子、大產業”的發展思路,持續培育新質生產力,全力推動以野生菌為主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具有南華特色的發展之路。
核心做法
厚植“菌”基礎,實現“育綠藏金”
樹牢“一片森林一片金”的理念,深謀總體規劃,強化資源管護,突出示范引領,夯實野生菌產業發展基礎。
封山育林優環境。在天然林保護區工程實施基礎上,制定出臺《封山育林育菌管理辦法》,實施封山育林育菌200萬畝,按照野生菌的適生區范圍和主要分布地點,劃分松茸、牛肝菌、松露等主產區,落實1621名天保、生態管護人員進行重點管護,廣泛營造“林有其屬、菌有其主”的氛圍,探索形成“封山育林育菌七不準”村規民約,野生菌穩產、高產的良好生態環境持續鞏固。
保育促繁增產量。在全國率先推行“公開標底、競價承包”方式進行菌山管護與開發,實施菌山承包經營52.32萬畝,以“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發展10萬畝,高標準建成以松茸、牛肝菌、塊菌、大紅菇等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8140畝、白蟻雞樅菌保育促繁基地300畝,實現從“保護”到“保育”的轉變。
規范標準提品質。參與修訂國家標準《松茸》《美味牛肝菌》,在全國率先實施《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兩項地方標準,制定出臺《南華縣松茸等食用菌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嚴格執行野生菌標準化采摘,實行菌農全覆蓋培訓并發放“野生菌采摘證”,通過合理留種、科學采摘,提升南華野生菌品質。
提升“菌”價值,實現“點綠成金”
深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加快構建野生菌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山貨變商品、山珍創品牌。
強化示范引領。按照“云菌”產業發展規劃布局,以打造“云菌”產業發展核心區域、壯大“世界野生菌王國”品牌實力為目標,南華縣把野生菌作為全縣“十四五”重點產業之首,制定《野生菌示范縣創建規劃》,出臺《南華縣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以野生菌示范縣創建引領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強化產業支撐。爭取專項債券資金11.14億元,整合財政資金1.2億元,吸引企業投資3億元,規劃布局1203.83畝土地用于菌產業發展用地,其中盤活閑置土地520.89畝,新報批土地368.11畝,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交易中心和野生菌加工產業園,有力支撐了“云菌”產業多元發展。
強化科技賦能。組組建全國首家縣級野生菌產業技術研究所,成立李玉院士及院士團隊工作室、野生菌大數據中心,建立野生菌基因庫。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加大以野生菌為原料的綠色食品、保健品、藥品研發力度,注冊專利21項、商標25件,“振彝”等5件野生食用菌商標被認定為云南省著名商標。
強化產業發展。引進江蘇品品鮮等全國食用菌頭部企業與種植大戶、合作社等共建食用菌種植生產基地9個,發展食用菌種植7213畝。培育包括4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野生菌加工企業14戶,開發野生菌加工產品120余種,推進野生菌產品加工。打造南華國際野生菌交易中心,抓住電商發展契機,培育發展電商主體227戶,與京東科技達成戰略合作,開通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郵航”專線,實現南華野生菌13小時可達上海、12小時可達深圳。持續舉辦21屆野生菌美食文化節,以菌待客、以菌引客,持續開展餐飲名店、野生菌名菜評選,培育打造了德茂菌寶莊園、雨露蘑菇小屋、五街鎮菌王山、百菌園等以菌元素為主的農文旅基地,吸引八方來客,推進文旅融合轉型升級。
激發“菌”潛力,實現“以金哺綠”
南華縣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在發展中回饋自然,在反哺中實現永續利用、循環發展。
在文化傳承中樹牢保護意識。南華縣自發將保護生態與傳承文化相融合,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五和十月十五分別舉辦“開山節”“封山節”,開展“祭山神”等傳統儀式,強化菌農敬畏自然、呵護山林、和諧共生的意識。
在開發利用中加強自然保護。近三年,南華縣累計投入野生菌生態建設資金1.1億元,實施綠化造林、森林撫育、退化防護林修復、低效林改造等項目,加強森林生態資源保護修復,同步推行封山育林育菌、菌山承包經營、保育促繁等系列舉措,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止野生菌資源枯竭。
在保護自然中實現循環發展。實施野生菌“產、學、研、用”一體發展措施,加強野生菌保育促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保養管護、采摘技術、冷鏈倉儲、物流運輸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強化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的落實,不斷筑牢發展基礎,實現野生菌資源循環利用。
取得成效
“菌”資源基底更加堅實。通過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增加生態修復資金投入,南華縣森林面積達2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1.77%,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依托良好森林生態基底,將得天獨厚的野生菌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孕育野生食用菌達354種,資源年蘊藏儲量達1.5萬噸,南華野生菌綠色基底不斷夯實。
“菌”產業價值更加顯化。依托全產業鏈的精心打造,2023年,南華縣共接待游客334.2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63億元,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06.93萬人次,收入6.96億元。南華縣野生菌集散交易量達1.218萬噸,交易額達15.513億元,野生菌線上銷售額達3.96億元,實現野生菌產業綜合產值61.7億元。
“菌”品牌效應更加凸顯。通過品牌塑造推廣,南華縣11個電商產品入選“綠色食品牌”目錄,認證綠色食品57個、有機食品92個,“南華松茸”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圍“2022中國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單”60強,品牌價值評價達8.84億元。2023中國·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相關內容網絡點擊量達3.5億次,南華成為全國知名的野生菌餐飲、觀光、科創、體驗為主題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在菌香四溢的南華出圈出彩。
“菌”農生活更加幸福。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野生菌采摘的行列中,全縣有12萬人次參與野生菌生產經營,農業人口人均野生菌收入達2800元,在五街鎮、沙橋鎮等松茸核心產區,菌農家庭每年野生菌收入可達10萬元,實現家家蓋起小別墅、戶戶開上小轎車,野生菌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菌”保護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通過挖掘、整合野生菌文化資源,結合傳統節日、儀式的宣傳推廣,野生菌“文化祠堂”成功創建,系列方志叢書出版發行,“野生菌五不爭”的理念在南華縣深入人心,積蓄資源、永續發展成為共識,戶戶守山、人人護菌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