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金秋時節,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浩浩蕩蕩的摩托車隊伍成一字排列,轟轟作響,環山纏繞,行如游龍。這林木蔥翠映襯下的山路便是坐落在薊州區的“天津最美天路”——津圍北二線。
高空俯瞰,“天路”宛若一條蜿蜒巨“龍”盤臥在綠意之中,遠眺翠屏湖碧波遼闊,與沿線的彩虹公路、彩虹隧道,構成“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景”的意境。其耀眼的綠、靈動的藍、絢爛的彩……秀出了這個秋季最美的“多巴胺”色。
這不僅是一條山水之路,也是天津市薊州區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更是氣象部門積極探尋將氣象元素融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格局的向往之路。近年來,天津市氣象局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構建生態氣象、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雙碳目標“三位一體”生態氣象業務格局,通過監測技術、預警服務、行業賦能等手段,將氣象融入地方發展,以科技驅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讓山清水秀、各美其美的如詩畫卷在津沽大地徐徐鋪展開來。
夯實智慧底座 釋放綠色潛能
天津,地處華北腹地,始終堅持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氣象部門密切協同、頻繁互動,探索發展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天津市氣候中心牽頭,與北京市氣候中心、河北省都市現代農業氣象中心聯合開展楊柳絮飄飛預報服務,形成了一套區域聯動、技術互補、服務鏈閉合的長效協同服務機制。
為進一步提升楊柳絮飄飛預報精準度,天津市氣象局聯合??低暤葒鴥葘嵕坝^測優勢企業強化關鍵技術攻關,開展楊柳絮飄飛期預報時效精準到逐日的產品,實現楊柳絮飄飛從區域格點預報到街道級飄飛濃度預報的全覆蓋,15天預報誤差小于1天的精細化水平,大力提升了華北地區楊柳絮飄飛預報服務能力。
同時,天津市氣象局不僅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目標,還以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協同科技創新為重點方向,助力美麗天津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今年9月,天津市氣象局聯合天津大學在薊州區梨木臺國家森林公園建成全市首個森林生態氣象觀測塔,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通過渦動相關觀測技術,實現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空氣溫濕度和風速風向、土壤溫濕度、水分和鹽度、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動植物物候和生物多樣性等不同梯度環境氣象要素的觀測,為該地研究森林碳匯能力、助力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和綠色生態發展提供科學支撐,有效彌補了天津在森林生態系統碳通量監測方面的空白。
“我們經過數十次選址勘探,最終確定了在海拔600米以上無人類活動、原始森林覆蓋率超過90%的山頭上進行建設。該站的建成意味著天津已初步形成覆蓋環渤海地球關鍵帶所有典型生態系統的‘天津近地表氣象與通量高密度觀測網絡’,實現對海洋、近海灘涂、濕地、農田、城市、綠地、森林全覆蓋的‘天-空-地’一體化高密度大城市生態氣象觀測矩陣?!碧旖蚴袣夂蛑行母呒壒こ處熇罡f。
實際上,這一幅幅氣象助力生態綠色發展的畫卷,只是氣象觀測數據服務全市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一個縮影。天津市氣象局不滿足于此,還將著力鍛造綠色發展新優勢,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未來搶占氣象科技創新制高點,著力服務“雙碳”目標,為推動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點“綠”成金 打造康養新高地
綠色,不僅是生態優勢,也是經濟紅利。近年來,天津市氣象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綠”而行,打通薊州區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架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推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薊州區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是全市唯一的半山區。該區集山、水、林、田、湖、草、濕地于一體,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京津冀生態涵養區和天津重要水源地。
近年來,天津市氣象局與薊州區政府強化部門聯動,在梨木臺國家森林公園等地布設空氣負氧離子監測站,對景區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進行實時監測,這是天津市首家建立空氣負氧離子監測體系的自然風景區。經監測數據顯示,梨木臺景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2000多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的標準。同時,天津市氣象局深入挖掘薊州區氣候資源優勢,助力其成功申報“中國天然氧吧”,為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形成更大推動。
“我們利用空氣負氧離子監測站采集的數據開展預測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康養氣象指數服務,有利助推了薊州區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碧旖蚴袣庀蠓罩行母呒壒こ處熉檠┢G說。
如今,雙方充分發揮“中國天然氧吧”品牌優勢,構建“氧吧 文旅”“氧吧 賽事”“氧吧 雙碳”地方特色氧吧綠色產業集群。良好的生態優勢持續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薊州區文旅產業實現長足發展。
“在‘中國天然氧吧’的加持下,薊州區不斷擦亮生態旅游的‘金字招牌’。據統計,今年‘五一’期間,全區重點監測的文旅商接待場所共接待293萬人次,綜合收入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和8.5%?!彼E州區文化和旅游局黨委委員、二級調研員陳建賓說。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天津市氣象局將依托生態建設成果優勢,深入挖掘氣象數據價值潛力,破解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氣候密碼”,為生態文明建設蓄勢賦能。
津云新聞記者 吳宏 通訊員 郭玲 王美麗 王曉堂
編輯:孫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