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性重大挑戰,占全球威脅生命疾病總數的32%,并且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COVID-19大流行導致全球焦慮癥和抑郁癥患病率上升25%。尤其是城市地區的居民心理健康面臨更大風險,通常與城市復雜環境多因素密切關聯,例如環境污染、孤獨感、壓力以及城市綠色空間的匱乏等。心理健康通常會受到個體特征、社會關系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多維因素的影響,因此建成區環境對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城市密度作為建成區環境的核心要素,目前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仍存在爭議,主要由兩方面可能原因導致,一是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兩者關聯的具體路徑與交互作用,二是影響機制會因當地背景不同而存在差異。城市的密集開發可能后果是導致綠色空間減少,對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但相反,高密度城市又會伴隨帶來高效的交通系統和適宜步行的有利環境。然而,總體來講,城市密度、城市綠色空間暴露以及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仍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關聯框架。理解其關系有助于增強我們對于高密度城市開發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認知,并為城市綠地規劃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
鑒于此,本研究以高密度發展為特征的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區為例,基于對824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通過系統剖析城市綠色空間暴露的雙重作用,拓展和填補了現有研究的關鍵缺陷:城市綠色空間訪問頻次在“城市密度─心理健康”關聯中起中介變量作用,而城市綠色空間可用性則起調節變量作用。研究結果表明:(1)城市密度的影響具有情境依賴性:其對三項心理健康指標(抑郁程度、生活滿意度、價值感)的影響取決于城市綠色空間的可用性水平;(2)訪問社區花園、市政公園和濱水公共綠地能顯著降低抑郁風險、提升生活滿意度和增強價值感。社區花園與市政公園的互動訪問與三項心理健康指標的改善均呈正相關,而城市公共綠色空間訪問頻次對于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超過了城市綠色空間可用性及城市密度的作用;(3)最重要的,我們揭示了一個內在關鍵雙重機制:訪問城市綠色空間可以充分緩解高密度建設對于心理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城市綠色空間的可用性則對這種關系起到調節作用,可以減輕高城市密度帶來的負面影響。上述發現對于城市綠色空間規劃的優化提供了新穎實證依據:提升綠地可用性及其訪問頻次可降低高城市密度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并且應該優先發展社區花園與市政公園,因其對三項心理健康指標均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
研究成果以“Greenspace exposure and its dual role as mediator and moder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nsity and mental health”為題,近期發表在國際景觀生態學及城市規劃領域頂級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景觀與城市規劃》)(IF=9.2)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劉紅曉為該文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孫曉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任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