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書寫古茶樹“兩山”轉化新答卷
森林云南 2025年09月23日 17:53 云南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樹起源地。古茶樹是我國重要的茶樹種質資源基因庫,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物質和文化雙重遺產。我國有18個省份分布著古茶樹,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其中最多的是云南。云南是我國乃至世界古茶樹資源最集中、分布最廣的地區,占有世界90%以上的古茶樹資源量。保護古茶樹不是將其封存為標本,而是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讓利用反哺保護,讓這份活態遺產在傳承中煥發新生。開展古茶樹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已經成為“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和成功案例。
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由藍增全教授負責的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團隊,在云南乃至全國的古茶林里,以科研為鑰解鎖古茶樹生態價值,以文化為橋連接古茶樹保護利用,使古茶樹實現在守護中傳承、在利用中增值,研究探索出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可持續轉化的新路徑。從景邁山的古茶林到實驗室的基因庫,從鄉村茶企的生產車間到國際茶博會的展示臺,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團隊用15年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實踐證明:“兩山”轉化不是簡單的“賣資源”,而是通過科學保護守住生態本底,通過文化賦能提升價值維度,通過產業創新實現可持續增收。
科學保護讓綠水青山守得住
保護是“兩山”形成的基礎,也是“兩山”轉化的前提。古茶樹點綴著綠水青山,蘊藏著金山銀山。保護好、利用好古茶林資源,是森林可持續經營和茶產業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長期持續開展資源監測。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團隊用20年時間在景邁山上建起78個固定監測樣方,完整記錄植物多樣性、土壤理化性質和微氣候數據,首次用科學數據證明“林茶共生”能讓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提高40%,土壤有機質含量是純茶園的3倍。這份長期監測成果,為景邁山申遺提供了關鍵生態證據,也為“森林中植茶”的傳統智慧寫下了科學注腳。
聯合林草部門開展全國性古茶樹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底數。建成囊括5624萬株古茶樹信息的數據庫,上線“中國古茶樹大數據平臺”。茶農掃碼即可查看自家古茶樹的樹齡、長勢和管護建議。企業可一鍵追溯原料來源,實現“保護可追溯、利用可監管”的良性循環。
牽頭制定《古茶樹》行業標準,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的分級保護要求細化為可操作的技術指標,明確“禁止過度采摘、保持原生植被”等量化紅線。
指導云南臨滄茶農實行“春秋兩季輕采”,百年以上古茶樹年萌發量穩步上升,鮮葉品質提升15%。生態底線守住了,產業空間也留足了。
文化賦能讓生態價值看得見
文化對“兩山”轉化具有催化作用,文化溢價讓生態紅利真正落袋。古茶樹既是我國重要的茶樹資源,也是我國茶文化的核心元素,在實現“兩山”轉化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挖掘古茶樹文化元素和內涵。幫助景邁山翁基古村整理“茶祖傳說”、“祭茶儀式”等非遺項目,并把傳統制茶技藝引入高校實踐課,讓年輕茶農重新秉持“慢工出細活”的匠心。如今,融入傣族、布朗族文化元素的“景邁山古樹茶”,每公斤售價比普通茶高3—5倍。
創新古茶樹文化傳播方式,讓公眾讀懂古茶樹的生態智慧。在昆明植物園建起古茶樹科普園,實景呈現“茶—林—人”共生系統。推出《古茶樹說》系列短視頻,用物候變化闡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生態邏輯。
文化賦能,喚醒了古茶樹保護意識,激活了茶旅融合新業態。古樹是“傳家寶”,古茶樹的價值,一半在枝葉里,一半在故事中。景邁山茶農從前賣茶葉,如今賣故事,收入翻番。普洱市推出“古茶樹認養計劃”,消費者可認養專屬古茶樹并參與采茶體驗,帶動當地民宿、餐飲年增收2000余萬元。
產業驅動讓金山銀山可持續
保護的終極目標,是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堅持“科技 產業”雙輪驅動,打通“兩山”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科技研發推廣助推古茶樹產業發展。當地茶企以前簡單開發、粗放經營,守著綠水青山卻不會挖掘利用變成金山銀山,現在卻知道科學利用比盲目開采更賺錢。該團隊針對云南寧洱困鹿山古茶園產量低、加工粗放的問題,研發古樹茶清潔化初制技術,使茶葉雜質率從8%降至1.5%,每噸售價提高8000元。
構建“生態補償 利益共享”機制,避免“重利用輕保護”的短視行為。在臨滄勐庫冰島村,推動建立古茶樹保護合作社,將茶企利潤的10%作為保護基金,用于古茶樹病蟲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同時,要求茶企優先雇傭當地村民,實現“保護有資金、就業有保障”。這種模式推廣以來,冰島古茶園的植被覆蓋率提升至92%,茶農年均收入突破8萬元。
將技術服務延伸到產業鏈下游。在玉溪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為50余家小茶企提供定制化技術方案:針對高海拔古茶區,改良殺青工藝保留花果香;針對多雨地區,研發快速干燥技術,減少霉變風險。這些技術使當地古茶產品合格率從65%提升至98%,成功打入北上廣深等市場。
制度創新讓轉化路徑走得遠
“兩山”轉化需要長效機制保障,需要法治護航。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政策,規范推進古茶樹保護利用。
該團隊主導起草的《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首次將“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寫入地方性法規,明確“禁止移植野生古茶樹”、“古茶園改造需保留原有生態系統”等剛性條款,設立“古茶樹利用備案制”,允許在科學評估基礎上開展研學、文旅等活動。該條例實施兩年來,云南古茶樹盜挖案件下降70%,合法利用項目增長120%。
推動建立“政府 高校 企業 社區”協同治理模式,破解“多頭管理”難題。在景邁山,四方共同簽訂《古茶林保護利用公約》:政府負責執法監管,高校提供技術支持,企業承擔市場開發,社區參與日常管護。這種模式,使景邁山在申遺成功后,避免了過度商業化,讓當地居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
發布《中國古茶樹資源狀況白皮書》,為各地提供“保護—利用”參考坐標。2024年白皮書新增“古茶樹生態價值評估”章節,首次提出每株百年古茶樹年均生態服務價值約2萬元的核算方法,為地方政府制定生態補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該團隊正牽頭籌建古茶樹保護與利用國家創新聯盟,計劃在未來五年構建覆蓋全國的古茶樹資源保護網絡,研發更多保護得好、利用得妙的技術方案。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西南林業大學 柏順文
編輯:張正雪
校核:劉 峰
終審:彭杏資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