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宛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翡翠,鑲嵌在祖國北疆之巔;它是我國五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其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它是環北極泰加林帶在我國最大的延伸,是全球寒溫帶天然針葉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我國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一圈三區五帶”總體格局的“東北生態保育區”;它是習近平總書記期望內蒙古自治區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的重要組成,它維系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在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就是和諧美麗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從1946年開始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生產建設,1952年設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并經中央批準開始有計劃地整體開發。第一聲“順山倒”的號子劃破了寂靜的林海長空,開啟了林區開發建設的征程。林業工人頂風雪、斗嚴寒,靠人力用大肚鋸、彎把鋸伐木,用牛馬套子在冰雪滑道上集材,爬冰臥雪,風餐露宿,住地窨子和帳篷,睡小桿鋪,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把一條條“木龍”運往祖國各地,有力支援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書寫了大興安嶺人的光榮。
自開發建設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堅決貫徹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廣大務林人堅持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左手砍樹、右手栽樹,累計更新造林2000多萬畝。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已恢復到開發建設初期水平,相當于六十多年里再造了一個大興安嶺。
黨的十八大以來,林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對林區的期望與囑托,在自治區黨委、國家林業局的堅強領導和正確指導下,實現了由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修復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向以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的轉變,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結束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歷史,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掛牌成立……
在邁向新時代偉大征程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保生態屏障 筑綠色長城
“天保工程”是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決策。“天保工程”的全面啟動和實施,不僅可以使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使其恢復和發展,而且對促進林區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林區建設步伐、搞好地區經濟建設,都是難得的重大的歷史性機遇,被贊譽為“德政工程”和林業的“希望工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天然林保護,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天然林保護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機遇期。
2014年,國家林業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果斷采取“停伐、擴面、提標”等政策措施,分步驟率先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和龍江森工集團實施停伐試點,2015年停伐范圍擴大到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四省區,2016年全面取消“十三五”期間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指標,天然商品林采伐全面停止,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的目標基本實現。
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并于3月31日在根河林業局烏力庫瑪林場舉行了停伐儀式,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停斧掛鋸”,伐木人變身“森林衛士”,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熱鬧了60多年的大山瞬間回歸了寧靜……
森林資源是林業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是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的基礎。按照國家《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的要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斷健全和落實天然林管護制度,對14497.38萬畝林地全部落實了管護責任。結合林區實際,按照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林業局、林場、管護員(站)層層簽訂森林管護責任書,明確管護責任,同時根據管護工作職能要求,將管護人員劃分為直接管護、專業管護、季節性管護和管輔人員,因地制宜對不同區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護方式,切實做到“人員、標志、地塊、責任、獎懲”五落實。目前,林區森林管護人員總計22192人,管護站513座,面積4萬平方米,其中移動式管護站71座,固定管護站中與木材檢查站及瞭望塔合用的85座;移動管護崗68個,管護標志牌390塊,管護責任落實率為100%。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由開發初期的637萬公頃、6.6億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27萬公頃、9.49億立方米和77.44%,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分流安置富余職工96698人,維護了林區的穩定。“天保工程”給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
大楊樹林業局作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森林資源管護單位,經過多年管護經驗的探索并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森林資源管護方式,包括管護站、巡護隊和家庭生態林場等。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道路建設的加大投入,使得管護責任區內道路四通八達,這就給森林管護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而移動管護站作為管護站管護形式的一種,自身具備太陽能發電設備和取暖做飯設備等功能,在農林交錯、人員流動大和森林旅游區這類復雜的管護區域內,更能發揮其管護位置靈活、駐扎時間長等特點,在確保生態安全、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和諧美麗新林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與此同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還探索森林管護新機制。綽源林業局在天保辦下設直屬管護大隊,將重點地區和重點管護站直接管理,部分重點管護區域實現了管護工作與防火電子眼相結合,提高了管護的精準度,智能管護邁出可喜一步。
今年,天保工程二期建設瀕臨尾聲,新一期的天保工程即將到來,對務林人來講,不變的追求就是保護這片森林,讓這片森林發揮重大作用。
多育苗 多植樹 護好林 守好綠
森林面積遼闊、集中連片、農林交錯,林間植被茂密,地被物厚,春秋兩季干旱少雨,風大、風多,且干雷暴天氣頻繁,林區被列為國家一類重點森林火險區。
“進入林區,防火第一。”森林防火工作關乎生態安全,歷來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一項重要工作,林區抓防火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強。
森林防火工作各項規章制度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開展督察問效、整改落實的重要依據。就在今年春防前兩天,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森防指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森林防火工作約談制度、責任追究辦法、火源管理辦法、宣傳工作方案、聯動聯防辦法等文件,對林區森林火災應急預案、森林防火獎罰辦法進行了修訂。
隨之而來的是,全方位的專項督查。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成立了7個森林防火專項督查組,進駐到各林業局,專門督查森林防火工作。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政主要領導采取明察暗訪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深入到各林業局林場、檢查站、瞭望塔、野外作業點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現場督導檢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無死角地督導檢查,掀起了林區上下同心同力抓防火的熱潮。
5月22日,盡管下起了小雨,但克一河林業局索圖罕林場的30名快速撲火隊員依然像往常一樣,準時集結在林場待命,時時刻刻抓防火,已成為林區上下的常態。
“早5點,快速撲火隊準時達到各自看守區域進行巡邏,做好春防第一個關鍵期‘清明節’期間的森林防火工作”、“早8點,快速撲火隊集合,整理隊形,體能訓練”“由于今日風力較大,快撲戰旗運兵車去林場居民區,向居民宣傳防火,并開警報,嚴禁今日生活用火,并在守望山懸掛紅旗,予以示警”……在撲火隊值班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隊員們每天的工作。在林場快撲隊員馮金林看來,只要能把火管住,再苦再累也值得。
春防結束后,曾經擔任過瞭望員、管護員的馮金林將迎來又一次的角色轉換,成為林場森林經營專業隊的一員。今年,生態保護建設內部購買服務已在林場展開,盡管已經52歲,但馮金林對自己的體力很有信心,“一線工人就得干一線的事兒,不干活哪能掙錢,多勞多得才是正理。”對于購買服務,馮金林很期待。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樹添綠正當時。5月22日,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重點國有林管理局主辦的“綠化祖國·低碳行動”201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義務植樹活動啟動儀式在根河林業局舉行。活動期間,300余人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共栽植樟子松、白樺、丁香等6個樹種共11713株苗木。
上下聯動,內外聯合,為林區綠化造林注入了新的動力。萬畝荒山荒地披新綠,一株株新栽植的樹苗迎風而立、錯落有致、搖曳多姿,近山、遠山,處處散發著樹木的芬芳……隨著植樹季節的到來,從城鎮到林場、從荒山到居民區、從重點路段到旅游景點,到處是植樹的身影,到處是綠化的戰場。
自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不斷加大森林培育和保護力度,出色完成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各項任務,20年間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66.7萬畝,森林撫育6953萬畝,補植補造177.5萬畝,有效管護林地14497.38萬畝,為林業永續發展、生態和諧作出了突出貢獻。
森林病蟲害一旦大規模暴發,其危害不亞于森林火災。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務林人把森林病蟲害作為“無煙的火災”加以重視,時刻保持著對森林病蟲害的高度警惕。
按照“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針,重點國有林管理局不斷加強有害生物預報監測,推廣無公害防治技術,連續多年優質完成了國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標。同時,開展了森林保險業務,有效增強了災后再恢復、再生產能力。
與植樹、護綠同步,林政資源管理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自2012年開始,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聯合駐區專員辦、森林公安持續開展林地清理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毀林開墾、蠶食林地、偷獵盜采等危害生態資源安全的行為。同時,在北部原始林區開展武裝“三清”行動,杜絕了非法采金和獵捕野生保護動物的行為,極大地打擊了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和違紀行為,案件總量呈下降趨勢,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
總結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當前,新成立的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在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維護生態安全、提供生態服務的新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讓林業工人放下手中的斧頭和油鋸,徹底實現從砍樹到護林的轉變,迎來了生態建設的新時代,林業工人更加憧憬轉型后的美好生活。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林區碳匯交易成功地將無形的生態產品轉化為了有形的生態財富,讓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變得“有市有價”。過去林區人保護森林,加強生態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林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為此,林區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艱辛。但是林區人民并沒有得到有償補償,生態產品也難以量化、貨幣化,而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有效地將生態產品商品化、貨幣化,成為了跨區域生態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
2017年12月18日,綽爾林業局與浙江華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一筆金額為40萬元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這是林區第一筆碳匯交易,也是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第一筆碳匯交易,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邁出重要步伐,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綽爾林業局擁有42萬公頃生態功能區面積,五一林場就是這個碳匯項目區的所在地。初春時節,北方的天氣卻依然雪花飄飄,寒風刺骨,林場的管護員趟著厚厚的積雪,在林間巡護。管護隊長艾文獻介紹說:“五一林場有專業管護人員40人,我們501管護站有4名管護員,負責3432公頃的管護任務,約占林場管護面積的1/7,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好這片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談起林業局的碳匯產業,他言語中透露著強烈的責任感。“碳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產業,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林業局舉辦的林業碳匯交易和森林療養基礎培訓班,可以看出林業局對我們管護人員的重視,同時我也深感責任重大,更有信心把管護工作做好,保護好綠水青山,保護好綠色家園。”
“綽爾林業局認識到碳匯交易是林業生態產品進入市場,實現商品化、貨幣化的一個有效途徑,于是在2014年選用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方法學進行碳匯開發,經歷了項目設計、監測、審定、核查以及核證碳減排量(VCU)的注冊等幾個階段后,于2016年完成注冊。經監測,從2010年至2014年的第一個5年項目減排量為38萬噸,預計20年總減排量為138.7萬噸。”資源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于世平告訴記者。
綽爾林業局副局長宋永利說:“我們將把這筆碳匯收益繼續用于生態保護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讓綠水青山釋放出更多生態紅利,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南有西雙版納,北有莫爾道嘎”地處林區北部的莫爾道嘎林業局通過旅游業開發、森林資源管護、勞務輸出、發展種養業等產業,發揮了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
他們緊緊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確立了“大旅游、大產業、高標準、高起點、上檔次、上規模”的發展戰略,按照“綠色、金色、銀色”三色并舉、“春夏秋冬”四季并重的發展思路,重點“打造一條黃金線,建設兩條精品環線,開發三條特色單線”的旅游特色產品。目前,全生態的旅游發展格局已初具雛形,森林公園已被列入內蒙古大興安嶺精品旅游線路中,成為內蒙古生態旅游和“東北亞寒溫帶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真正意義上填補了內蒙古“原始森林”旅游的空白。在重點開展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生態旅游的同時推出額爾古納界河觀光、激流河漂流、原始林野宿、森林浴健身等旅游娛樂項目。自1998年至今,累計接待游客近150萬人,地區性旅游綜合收入達到7.5億多元。連續四屆獲得“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金牌單位”,先后被評為“全區創建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點”、國家AAAA級原生態旅游景區、“中國最具特色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森林康養基地”、“中國森林養生基地”等榮譽。隨著森林旅游的健康發展,莫爾道嘎地區旅游服務產業如雨后春筍快速發展,地區人民參與旅游的熱情空前高漲。
莫爾道嘎地區旅游接待賓館擴展到75家,4600張標床;旅游飯店、特色餐飲店77家,5800多個餐位;林區土特產品經銷商店、攤位40多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77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遍布景區各地達3400多人。產業已由簡單的接待型發展成為連接各種產品要素的服務型旅游產業。今天,森林旅游已經成為該地區就業率最高、發展前景最光明、投資回報率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陽光產業。
革歷史積弊 增發展活力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親切慰問林區職工時明確指出:歷史有它的階段性,林業工人當初砍樹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看樹”保護生態同樣是為國家做貢獻,林業的主要職能就是要保護建設好生態環境,林業的政策會越來越好,林區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自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以來,林區采取有效措施鞏固停伐成果,封存調整木材采伐設備4331臺套,停止森林采伐調查,嚴格按規定辦理運輸證,強化木材檢查站管理,對停伐產生的1.65萬名富余職工逐步進行了妥善安置,確保了“停得下、穩得住、不反彈”。
林區開發建設以來,長期承擔著區域內大量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2008年,林區開展了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教育、衛生、廣電三個系統138個單位,機構剝離移交屬地管理,剝離在冊職工13088名、退休職工9635名,剝離移交資產5.3億元。此后,森林公安、無線電管理職能機構移交自治區有關行業系統管理。停伐后,遵循“交得出、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續”的原則,林地密切配合、精心組織實施,將林業承擔的計劃生育、住房公積金管理、林業城鎮市政環衛、供暖、供水、供電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序移交屬地政府和行業系統,移交職工4411人,資產5.6億元,實現了政企分離的重大體制變革。
在社會職能剝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掛牌成立,掀開了林區改革發展的新篇章。為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增強林區發展活力、持續改善民生的國有林區新體制、新模式、新機制,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按照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創新林業生產組織方式”和自治區改革總體方案“森林資源管護、撫育、經營、造林、防撲火等林業生態保護建設任務,凡能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實現的,要面向專業服務隊伍購買服務,逐步過渡到向社會購買服務”的要求,以購買服務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積極推動建立符合林區實際的森林資源經營管護機制,全力推動生態建設購買服務試點工作。林區選擇根河、烏爾旗漢、阿里河、綽爾等林業局為先行試點單位,根據試點運行情況制定完善《林區生態建設購買服務指導意見》和森林經營、森林管護、森林防火三個配套方案,標志著林區購買服務體制機制改革進入了提質增效的嶄新發展階段,為下一步逐步過渡到向社會購買服務奠定了基礎。
在森林管護購買服務制度方面,根河林業局作為森林管護購買服務主體,建立森林管護責任制,層層落實管護責任,做到人員、地塊、責任、標志、獎懲、資金六落實?,F階段,各林場組建森林管護專業化服務隊,實行森林管護成果內部購買服務,等待條件成熟時,逐步過渡到向社會購買服務。
在森林經營購買服務方面,根河林業局森林經營內部購買服務遵循“內部公開招標,選擇優秀施工單位,按照服務質量購買森林經營成果”原則,對其森林撫育、人工造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補植補造、植被恢復、種苗培育等項目實施內部購買。按照森林經營內部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及相關合同約定,通過實行內部購買服務,購買森林生態建設成果,達到提升森林經營作業質量的目的。
2016年,根河林業局成立森林經營處,將各林場、貯木場、汽運處等生產一線轉崗工人組建成16個規范的綜合經營專業工隊,作為獨立的專業化的森林經營作業單位,從而完成了森林經營體制的轉變。各林場作為林業局的派出機構,代表林業局作為購買服務的購買方,森林經營處等作業單位作為服務方,林業局委托森林經營科、資源科、安機科等部門作為購買服務的監管方,從而實現了“管辦分開”。
森林經營內部購買服務制度實施后,根河林業局通過向專業隊內部購買服務,大大提高了森林經營的效果和質量,實現了提高生態建設質量的目標。森林經營實行內部購買服務方式及內部招投標方法,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使職工個人主動性、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保障了職工利益,保證了職工收入。
放眼今天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林海茫茫,松濤滾滾,生態文明留住了綠色的基脈。
放眼今天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自然的輪回中,莽莽蒼蒼,山巒疊翠,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綠色寶庫,向世界展示著勃勃生機。
放眼今天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廣大干部職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信心百倍,他們為使北方亮麗風景線更加亮麗,為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敢讓林海更郁蔥,他們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用激蕩松濤做出征的戰鼓,闊步前行,續寫榮光?。▋让晒糯笈d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