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張輝 通訊員 翁夢婷) 近日,記者從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陳體強與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徐曉蘭等,在國際期刊Genomics和Journal of Fungi上發表3篇研究論文,多維度揭示與靈芝相關的遺傳“密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靈芝被稱為“仙草”“瑞草”。不過,所謂的“千年靈芝”并不存在,我們肉眼所見是其子實體——大型真菌的繁殖器官,它們成熟后若不及時采摘,便會逐步老化,遭受蟲蛀,徒留一個木質化的空殼?,F代科學研究表明,作為藥食同源物質,靈芝中含有多糖、三萜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不可小覷的食藥用功效。
201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陳士林團隊率先完成了染色體水平的赤靈芝基因組精細圖繪制,通過基因組解析,提出靈芝為首個中藥基原的藥用模式真菌。2015年,陳士林團隊又發表了染色體水平的紫靈芝基因組圖譜,進一步為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靈芝生長發育、次生代謝物合成調控和抗病抗逆機制、培育優良靈芝品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1年12月,研究團隊在陳士林院士的指導下,首次完成了栽培靈芝“紫芝S2”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陳體強等最新發表的3篇研究論文,進一步從基因層面解析靈芝的遺傳“密碼”——
2024年8月22日發表的《比較基因組學為靈芝不同品種的分子鑒定和新的真菌免疫調節蛋白探索提供了充足的證據》,進一步提高了基因組的組裝水平,并挖掘到6個功能基因,新發現一個真菌免疫調節蛋白編碼基因。
2024年11月5日的發表的《比較有絲分裂基因組學為靈芝的系統發育和新的DNA條形碼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則利用國內4種常見靈芝的雙核體菌株,進行了線粒體基因組的從頭測序、組裝與注釋分析。研究結果有助于從新的視角來理解與把握靈芝科屬的進化關系和系統發育研究。
靈芝三萜類化合物是靈芝中重要的一類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護肝和免疫調節等多種藥理作用。但目前,該物質的積累方式及其生物合成機制仍不清楚。2025年1月13日發表的《轉錄組和靶向代謝組學綜合分析揭示了靈芝三萜生物合成的關鍵基因》,發現至少有6個轉錄因子和2個關鍵酶與4種三萜類化合物顯著相關。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03/17/content_437400.html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