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閉幕式后,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秘書處、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浙江省林業局及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本屆會議情況和會議成果,并就各方響應《杭州宣言》、落實杭州戰略行動計劃的工作設想和舉措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劉衛東介紹,本次大會共有4個特點:
一是會議規格高、規模大、代表性廣。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0名代表出席了本屆大會及其邊會和平行論壇。參會總人數創歷屆會議最高紀錄,參會人員的國家和地區代表性及行業領域代表性也是歷屆會議最高的一次。
二是活動精彩紛呈,議題豐富多樣?;顒由婕暗淖h題十分廣泛,包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綠色金融、科技賦能、教育賦能、地方生態知識傳承、女性及青年參與等。來自全球的與會代表圍繞這些議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增進了相互了解,分享了經驗和智慧,并就加強跨國、跨區域、跨行業合作達成了許多重要的共識。
三是會議成果豐碩、影響深遠。在與會代表充分討論和相互啟迪的基礎上,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及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杭州戰略行動計劃》,確定了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目標及行動方案,為全球環境治理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大會還發布了《杭州宣言》,向世界傳遞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生態環境挑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堅定決心。
四是踐行“綠色”辦會理念。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議,會同浙江省及杭州市共同落實“減碳”“減塑”“節能”的環保措施。例如,杭州市聯合螞蟻森林開展“零碳辦會”活動,參與人數超350萬,積累碳匯4700多噸,遠超大會預計碳排放量3000噸。大會形成的綠色辦會方案,將為其他大型國際會議的舉辦提供有益的參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司司長、“人與生物圈計劃”秘書長安東尼奧?艾伯魯解讀了本次大會的兩份標志性成果文件。
《杭州宣言》是本屆大會通過的一項高級別政治聲明,重申了生物圈保護區在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雙重危機中扮演著關鍵的平臺作用。宣言呼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地區社區,青年以及科學網絡加強合作,并在政策制定中優先考慮生態保護?!逗贾菪浴窂娬{了包容性,鼓勵原住民、婦女和青年能夠更多參與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之中。通過這些舉措,《杭州宣言》鞏固了全球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承諾,契合了生態文明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及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杭州戰略行動計劃(2026—2035)》為未來十年“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實施,描繪了切實可行的路線圖,以增強世界生物圈網絡作為可持續發展學習實驗室的角色。重點舉措包括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強化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的策略,通過發展綠色生計和公平的收益分享機制賦能當地社區,拓展生物圈保護區內的教育與研究機會,完善人與生物圈網絡的管理、監測和國際合作。行動計劃強調了科學與政策互動、數字創新以及青年參與的重要性,通過設定可衡量的目標和完成時限,行動計劃將確定生物圈保護區發展成為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典范,在全球推廣使用。
問: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未來將如何落實杭州戰略行動計劃,打造"人與生物圈計劃"實踐的中國新范式?
劉衛東介紹,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要加快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步伐。要部署戰略咨詢研究項目,進一步加強生物圈保護區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吸納更多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同時,從該網絡中遴選更多優秀成員單位,積極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二要繼續加強科技對保護區管理的支撐作用。將繼續整合各種技術手段,包括衛星遙感、紅外影像、聲學和環境DNA以及無人機等監測技術,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杭州戰略行動計劃特別提到,將在全世界范圍內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要持續優化“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等天、空、地一體化科學監測與研究平臺,持續提升生物圈保護區的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和決策水平。
三要加強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生物圈保護區的工作離不開人,尤其是熱心于生態保護的人才,離不開自然教育。面向自然保護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智慧化管護、科學化治理、國際化傳播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依托中國科學院和其他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統籌謀劃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支專業化、復合型、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四要大力推動國際合作交流。生物圈保護區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世界各國生物圈保護區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技術共享。要積極參與區域網絡和專題網絡的建設。一方面,繼續支持“世界山地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技術秘書處的工作。另一方面,針對綠洲、海洋等過去較少受到關注的生態系統類型,聯合相關國家和地區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新的專題網絡,促進經驗交流、合作研究、技術共享,支撐全球環境治理,協同應對可持續發展領域共性挑戰。
問:本次大會展現了哪些浙江亮點?
浙江省林業局局長董旭斌表示,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20年來,浙江積極在打造高品質生態環境、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城鄉共富共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走前列、作示范,發生了深層次精彩蝶變,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成就,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的生動范例。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20年來,浙江森林覆蓋率保持高位穩中有升,達到了58.55%,居全國前列;建成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覆蓋近10%省域面積。那些曾經瀕臨消失的“國寶”正在重現生機。
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20年間,浙江接續實施五輪環境整治“811”行動 ,推動生態環境全過程防控、全形態治理、全省域保護,總體環境質量居長三角首位、改善幅度全國領先,率先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創新治理模式屢獲國際認可:“千萬工程”“螞蟻森林”“藍色循環”先后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浙江智慧。
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20年來,全省生產總值從1.15萬億元增長至超9萬億元。制訂了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創新“生態信用貸”“生態抵質押貸”等金融產品,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在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到“綠色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在全民生態自覺方面。全省每年有上萬名“綠色志愿者”活躍在生態保護一線:象山韭山列島的中華鳳頭燕鷗守護行動,每年吸引上千名國內外志愿者參與;杭州“鴛鴦護衛隊”十余年如一日記錄西湖鴛鴦種群動態;開化“錢江源衛士”開展常態化巡護,減少大量生態警情。
同時,浙江還創新推出“生態綠幣”“碳積分”等激勵機制,持續深入開展“互聯網 全民義務植樹”,增強老百姓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獲得感、幸福感。
問:杭州將如何擦亮兩塊新的金字招牌?
在閉幕式上,教科文組織授予杭州市“人與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稱號,授予杭州市臨安區“全球人與生物圈計劃綠色發展實踐地”稱號。杭州接下來將如何擦亮這兩塊新的金字招牌,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之都建設?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程曉東介紹,將重點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要持續加強生態保護。杭州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導,加大對自然保護地的監管力度,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和活力。同時,我們會強化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建設,運用AI識別等先進科技手段,實時掌握生物種群動態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要不斷拓展生態共享。杭州將進一步優化生態空間布局,打造更多濱水休閑、森林康養等高品質的生態休閑空間,并推動生態旅游與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三是要引導全民積極參與。杭州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把人與生物圈和諧共生的理念融入學校教育、社區宣傳等各個環節,增強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在社會面上,我們將鼓勵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感,采用環保生產技術,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參與生態公益事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保護良好氛圍。
四是要打造生態文明城市范例。杭州將積極融入全球生態治理體系,主動參與國際生態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杭州生態保護的國際化水平。同時,積極探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國內外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開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問:本次大會對浙江的生物圈保護區建設有哪些啟示?
董旭斌說,這次大會為浙江省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圈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要加強科技創新。當前,數字化和綠色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已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本次大會上展示了自然保護地智慧管理系統、網絡化監測監管體系、空間技術和數據集成等方面的全球前沿成果,為浙江深化自然保護地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啟示。浙江將加快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圈保護區中的應用,不斷提升保護和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其次,要加快融合發展。大會展示的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等案例,以及自然保護地社區協同發展的路徑與模式,為浙江促進資源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未來將持續推動自然保護地與周邊社區融合發展,持續釋放惠民富民的生態紅利。
再者,要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本次大會匯集了全球自然教育和公眾參與的優秀案例,為浙江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將加快完善共建共享機制,讓更多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傳播者。
問:加入“人與生物圈計劃”以來,中國不遺余力推動“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實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請評價一下中國實踐。
安東尼奧·艾伯魯說,中國在踐行“人與生物圈計劃”的過程中,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中國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網絡之一,其中的許多保護區已成為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典范,尤其是對非洲以及一些小島嶼國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
通過對科學研究、能力建設和社區參與的持續投入,中國為“人與生物圈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建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二類研究中心,在一些生物圈保護區也建設了研究中心。這些實踐體現了生態文明理念,為國內與國際都提供了經驗與啟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