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低碳轉型加速的背景下,“鏈主”企業正成為推動全產業鏈碳中和的關鍵力量。
日前,由第一財經舉辦的2025零碳峰會圓桌論壇環節,來自制造、醫藥、食品、復合材料等行業和機構代表圍繞“鏈主如何驅動全鏈條碳中和”展開深度討論,分享各企業在標準輸出、數據協同、綠電采購與回收技術等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鏈主推動上下游減排,從“要求”到“共建”
作為行業中具備技術、資源與市場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不僅在自身減排層面承擔主體責任,更通過供應商管理、技術輸出與平臺共建等方式,將碳中和實踐延伸至整條供應鏈。
東鵬控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秘書長陳世清提出“兩施加一共建”模式。首先通過培訓與承諾要求對上游化工、能源類供應商“施加影響”;其次在采購過程中明確“綠色門檻”,對能耗與碳管理提出量化要求;最后以“共建”方式開放資源,例如與能源公司合作,利用發電余熱實現能源循環。
據陳世清介紹,公司已通過固廢循環技術將陶瓷產品能耗降低60%~70%,并完成行業首批碳交易,為鏈主角色樹立范例。
阿斯利康亞太區可持續采購項目負責人彭詩達強調“先自身、后供應鏈”的路徑。
彭詩達表示,公司在范圍一、二排放下降81.6%的基礎上,對供應商提出兩項硬性要求:承諾科學碳目標(SBTi)與完成ECOWDS碳核算卡。目前,公司年采購額900萬以上的供應商有95%已達標,下一步將推廣至200萬以上合作企業。
OATLY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林春燕分享了食品行業的“分類別、分專業、分步驟”管理策略。
林春燕表示,由于不同作物和包材的可持續重點不同,OATLY將可持續發展條款直接嵌入采購合同,實行“一票否決制”,并聯動利樂等包材企業共建回收體系,以顯著提升包裝再利用率。她認為:“對供應商既要提要求,也要給方法”,例如通過認證資源置換提高供應商積極性。
跨行業協同仍存卡點
盡管鏈主企業已展開多方面探索,但在推進全鏈碳中和過程中,仍普遍面臨數據標準不統一、綠色溢價難以消化、政策語境存在差異等現實瓶頸。
數據互認與標準統一成為最大痛點。Sedex品牌及對外事務ESG大中華區負責人王澄表示,目前供應鏈碳排放“超過90%”,但核算標準混亂、數據不可比,導致協同效率低下。王澄由此建議,行業共建碳核算體系,并采用“進程披露”而非絕對碳值的方式減輕供應商負擔。
成本博弈,是實體企業的核心關切。彭詩達坦言,供應商普遍反饋綠電價格高昂。阿斯利康為此牽頭組建SMI中國組織,通過16家企業“團購綠電”,最終實現綠電價格降低80%,年減碳25萬噸。彭詩達認為,這一模式為跨行業綠電采購提供了可復制樣本。
林春燕則提出國內外碳核算標準不統一帶來的矛盾。例如國際常用“搖籃到貨架”全生命周期核算,而國內認證機構更傾向“工廠大門”為邊界,導致數據互認困難?!按送?,包裝碳標簽因法規未明確而難以推廣,限制了消費者層面的碳教育?!?/p>
政策與創新機制仍需突破。“零碳和低碳的實現,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三方共創。”陳世清呼吁,政府建立統一碳數據平臺、完善碳市場交易機制。他還建議通過消費端補貼(如15%國補)激活綠色采購需求。
技術突破與生態協作
除了管理與標準,技術突破與跨部門協作正在成為鏈主企業推動全鏈減碳的新支點。
據HRC集團首席戰略官吳慧靜介紹,公司在碳纖維回收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將100%回收碳纖維用于建筑模板,可循環使用250次以上,極大降低新材料生產與碳排放。此外,公司與空客合作推進中國首個飛機拆解與循環項目,探索工業廢物“變廢為寶”的系統解決方案。
王澄從機制設計角度提出“三類激勵”:設備補貼、綠色溢價采購和碳績效積分制,鼓勵鏈主以采購權力反向推動供應商減排。
眼下,鏈主企業推動全鏈碳中和已從單一輸出標準發展為多元共建、技術賦能與生態協作的綜合模式。即鏈主不再是孤立的領導者,而是生態協調者。上述企業負責人在2025零碳峰會現場亦表示,盡管在數據、成本和政策層面仍面臨挑戰,但通過團購綠電、共建回收體系、跨行業積分激勵等方式,龍頭企業正逐步摸索出可持續且可復制的協同減碳路徑。相信未來,鏈主的意義不再局限于“主導”,更在于“連接”——連接政策與市場、上游與下游、技術與場景,從而在碳中和浪潮中實現真正的全鏈共振。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