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以其復雜多樣的地質演化歷史和極高的生物多樣性而著稱,是全球生物學、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區域。自新生代以來,該地區經歷了劇烈的構造運動、氣候波動和海陸格局變化,這些過程不僅塑造了獨特的地貌格局,也深刻影響了物種的起源、擴散和遺傳結構。然而,關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分布格局成因,以及區域物種在長期環境變遷中的遷移擴散模式,仍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綜合保護中心植物系統發育與多樣性保護研究組的研究人員,以分布于東南亞各島嶼的輪葉三棱櫟(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作為研究對象,整合RAD-seq基因組學數據與生態位模型,系統解析了該物種在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時空分布格局、遺傳多樣性結構以及未來潛在分布動態。
結果顯示:(1)輪葉三棱櫟起源于北巽他古陸,并在漸新世-中新世期間逐漸擴散至中國云南和海南,以及馬來群島的其他區域。(2)由于巽他古陸海侵海退影響,馬來群島群體經歷了嚴重的歷史瓶頸造成了長期低遺傳多樣性;相比之下,中南半島的地形異質性和居群間的基因流維持了居群高遺傳多樣性。(3)自末次盛冰期以來,婆羅洲始終具備適宜輪葉三棱櫟生存的環境條件,預計在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仍將繼續發揮“避難所”的作用,為維持物種進化潛力的長期避難所應注意優先保護。該研究闡明了古地理過程和環境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東南亞當前的植物分布格局,并通過物種水平的種群歷史為理解區域生物地理動態提供了一個案例研究
該研究成果以RAD-seq reveals Cenozoic shifts in the palae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 across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Malay Archipelago為題,近期發表于地學經典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版納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多樣性保護研究組已畢業碩士研究生虎靈為論文第一作者,孟宏虎副研究員、李捷研究員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寸玉鵬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云南省基礎研究計劃、上海市園林綠化市容科學研究專項基金、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項目、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項目、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及版納植物園“十四五”項目的資助。
圖1 輪葉三棱櫟的地理分布和居群遺傳結構。
圖2 輪葉三棱櫟分布區的地質歷史、譜系結構以及古氣候變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