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unming.cn/news/c/2025-09-28/13982253.shtml
來源:昆明信息港
一場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熱龍鄉的煙火秀,將“藝術表達”與“生態保護”這一尖銳命題,以一種極具沖突性的方式拋到了公眾面前。盡管當地政府已迅速介入調查,相關方也已道歉,但事件本身留下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挖根源,舉一反三。
喜馬拉雅山脈并非普通的自然景觀,它是“亞洲水塔”,其冰川和生態系統維系著亞洲數十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在這里,“生態極脆弱”意味著環境自凈能力極低,一旦破壞,可能需數百年乃至永遠無法恢復。煙花燃放產生的化學殘留物、金屬顆粒、噪音和光污染,即便量小,對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珍稀野生動物以及水源地造成的潛在危害是長期且不可逆的。在此地談“手續完備”和“準備措施”,本身就陷入了“技術性”的誤區。在生態禁區的紅線面前,任何“合規”的破壞都是最大的不合規。
當地政府的快速反應展現了負責任的態度,而調查的深入有必要超越對“程序是否合規”的表層審視,進而關注“生態保護第一”這一根本原則在決策鏈條中的具體落實情況。這要求各級審批部門在行使職權時,始終將維護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置于首位,確保頂層設計的原則能完整、無衰減地貫穿于每一個具體決策的末梢。此次事件為一個重要的案例,提醒各方需要持續優化機制,以確保在實踐層面,生態保護的優先順序能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該事件也引發了關于藝術邊界與社會責任的討論。真正的藝術,應包含對自然的深刻敬畏與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在生態極度脆弱的喜馬拉雅,最高級的藝術表達,或許正是“不打擾”的沉默與敬畏。我們可以通過攝影、紀錄片、數字藝術等無數降低環境影響的方式去展現其壯美,而非以可能傷害它的方式去“致敬”。此次事件給我們所有人都敲響了警鐘,推動生態保護體系從“事后補救”向“事前預防”升級。
煙花的光芒轉瞬即逝,但雪域高原的傷痕卻可能永久留存。江孜煙花秀事件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短板與盲區。唯有真正將生態紅線視為帶電的高壓線,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所有決策的骨髓,才能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讓美麗中國的畫卷在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中鋪展。(昆明信息港評論員 李秋蓮)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