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身邊的古樹:科學記錄×自然美學”主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啟幕。作為“堂木長青”古樹保護項目的首場實踐,10余組親子家庭走進中山紀念堂古樹生態徑,化身“公民科學家”開展生態觀察,并通過藝術創作留存自然之美。
“我身邊的古樹:科學記錄×自然美學”主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幕 通訊員供圖
化身公民科學家:解碼古樹生命
活動現場,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拿起專業工具,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他們細致測量、記錄古樹的枝干紋理、葉片形態等特征,學習解讀樹木的健康密碼。
孩子們俯身觸摸樹皮的深刻溝壑,追蹤葉脈的精妙走向,從自然的聆聽者轉變為與古樹對話的探索者。本次活動同步完成了首期古樹物候與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的采集,為項目的長期監測奠定了重要基礎。
孩子們在自然導師的帶領下學習古樹知識 通訊員供圖
創作自然手賬:定格綠意美學
經過一番細致的觀測之后,大家立刻把現場捕捉到的古樹細節進行影像打??;隨后通過拼貼、繪畫和文字,在自然手賬上自由創作,將理性的科學觀察轉化為充滿個人情感的藝術記錄。
孩子們自由創作的自然手賬 通訊員供圖
一幅幅飽含生命張力的自然手賬在指尖誕生,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更是一場將“看見自然”升華為“心靈表達”的奇妙旅程,讓每個家庭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獨家“綠意記憶”。
本次活動將“公民科學”理念付諸實踐,通過公眾的親身參與為古樹保護研究貢獻了寶貴數據。同時,它也是一次沉浸式的自然教育體驗,巧妙融合了科學探索與藝術創作,讓生態文明理念以更生動、更親切的方式觸達人心。
孩子們積極互動 通訊員供圖
活動主辦方表示,“堂木長青”項目未來將持續以公民科學為核心,聯合更多力量深入開展古樹保護教育與監測行動,守護城市珍貴的綠色遺產。
“堂木長青”項目由廣州中山紀念堂發起,旨在打造匯聚多方力量的古樹保護與公眾教育平臺,以“公民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研究)為核心模式,通過整合資源、聯合行動,重點開展古樹物候與生物多樣性監測,推動古樹科學保護與生態教育普及,致力于提升公眾保護意識,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文 | 記者 孫牧 通訊員 劉慧鵬
圖 | 通訊員供圖
責編:江皓軒校對:桂晴審簽:劉云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