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需要公平公正的氣候治理
最近幾十年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人為活動造成的,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然而,當氣候變化的影響發生時,有些群體會遭遇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從公正角度來看,全球少數高碳排放高收入人群應該為全球溫升負主要責任,而氣候變化轉型的大部分壓力卻需要低碳排放低收入人群承擔。
從二氧化碳累計排放來看(圖1),全球碳排放形勢不容樂觀,且全球的氣候融資水平跟實際所需相差甚遠。在這一嚴峻形勢下,中國需要堅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持續做好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成果發表,這將有助于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樹立大國形象,同時提升國家間談判時的話語權。
圖1. 部分國家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Global Carbon Budget, 2024)
二
向系統性研究思維轉變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對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顯著增加,且氣候韌性和全球其他風險之間關聯的研究得以發展。如圖2所示,與全球風險相關的各個變量與維度間的相互關系十分復雜,需要利用系統性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其中的聯系。同時,如此復雜且跨學科的研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進。
圖2. 全球風險態勢內在聯系圖(World Economic Forum, 2023)
除了以上對于風險之間關聯的分析,系統性思維還體現在從原有的線性思維向形成氣候變化因果關系的閉環思維轉變,即從傳統的“三支柱”(風險-脆弱性-暴露)思維轉變為“四支柱”(風險-脆弱性-暴露-應對)思維,納入了“人類活動如何應對且影響氣候變化”的思考(圖3)。但是目前基于此的研究有限,未來可在此方向多做探討。
圖3. 氣候變化風險“四支柱”閉環思維(Yu, et al., 2023)
三
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使得全球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等問題更加凸顯。例如,極端天氣能夠對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的可靠性和發電能力造成極大影響,且在極端天氣下人類對于能源的需求也將增加。我們最近對可再生能源并入電網對歐洲大城市供電系統韌性的影響做了一個評估,發現保證供電系統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沖擊的韌性需要增加30%左右的額外裝機容量。因此,中國未來亟需系統性地開展相關研究,提升氣候變化風險預測、評估和應對能力,保障能源系統和糧食系統安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對于中國而言,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征程艱辛且漫長,但各方需要保持信心——中國已經為此做了數十年的努力并且已初具成效。未來應鼓勵科研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作為世界公民,在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時,我們不能僅作為知識的擁有者,而是要成為氣候行動的催化劑。
/ 專家簡介 /
陳德亮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興華卓越講席教授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