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于全國實施天然林禁伐政策13年,40年來,重慶江津四面山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轉型發展,森林覆蓋率提升至99.95%,林木蓄積量達202.38萬立方米,負氧離子濃度穩定在每立方厘米2.9萬個,水質常年保持Ⅰ類標準。在生態持續向好的同時,旅游接待量從1985年的1145人次增長至2024年的259.89萬余人次,年綜合收入突破15億元。
今年8月,在禁伐實施40周年之際,四面山交出一份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優異答卷。其成功實踐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印證,也為重慶乃至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典型范例。
超前禁伐敢為先
40多年前,四面山的森林資源主要是由四面山林區采育場和四面山森林經營所聯合管理,當地稱“一場一所”。
在計劃經濟時期,“一場一所”按國家計劃伐木、育苗,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林產品。1949—1985年,江津為“江八縣”供應木材52萬立方米,新中國首條鐵路——成渝鐵路建設中,江津提供了57612根用材,養活了1000多名林業職工。
然而,隨著采伐的持續,四面山林區資源日漸枯竭,是否停伐逐漸成為擺在桌面上的問題。一方面,若停伐,林業職工的生計難以保障;另一方面,重慶市主管部門已多次強調不能再過度砍伐,要逐年降低砍伐量。1985年8月,時任江津縣委書記辜文興帶隊考察后,召開現場會作出決定:停止砍伐樹木,封山育林,大力開發四面山旅游事業,并將其作為振興江津南部山區經濟的重要戰略措施。
“四面山先于全國實施禁伐政策13年,充分體現了時任各級領導的遠見卓識,也為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提供了先行經驗和示范案例?!敝貞c市林業局副局長汪樹祥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森林資源因商業性采伐、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等活動遭到嚴重破壞,國有林場、林業行業普遍面臨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困境”,生態問題頻發。1998年特大洪水后,國家決定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轉變林業發展思路。四面山的超前禁伐,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論證實施提供了寶貴先行經驗。
系統改革促轉型
“當時工人很迷茫,我先后多次帶隊到一線對工人進行疏導和分流,并于1987年正式開始組建旅游班子?!睍r任縣委書記辜文興回憶。
四面山實施禁伐后,江津縣委縣政府圍繞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開啟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從1988年至2005年,經過多輪撤并,四面山成立了四面山管理委員會。此后,四面山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06年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4年被列為重慶首批市級旅游度假區,2015年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如今,四面山片區形成了由四面山管委會統籌,中山鎮、四面山鎮、四屏鎮、四面山文旅公司協同運營管理的模式。各方堅持“一盤棋”思想,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封山育林5.6萬畝,中央財政森林撫育5.4萬畝,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深度融合。四面山也逐步成為集生態屏障、康養度假、農文旅商于一體的高品質生活新高地,先后獲得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等多項榮譽。
汪樹祥表示,重慶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全市國有林場改革,目前全市共保留69個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達到540萬畝,依托國有林場建立了100余個自然保護地。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作為四面山國有林資源的保護管理經營單位,歷經多年發展,成為重慶國有林場改革轉型發展的典型代表,被評為“全國十佳林場”,為國有林場改革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板。
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
四面山管委會和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資源管護、旅游發展、品牌打造等方面發力,成效顯著。
在資源管護方面,相繼建成“123 ”智慧林場管理平臺,組建指揮中心和信息中心,成立四面山應急救援中心,實現了49年無重大火情;常態化監測野生動物,記錄珍稀野生動物30余種,建成重慶首個鳥類環志監測站;系統開展物種普查,描述發表9個植物新種,發現5個蛾類新種。
在旅游發展方面,打通103公里景區道路,打造“四橫”“四縱”的路網結構;引進22個重點項目,推動特色民宿集群建設,引進20余家特色精品民宿,推進10余家農家樂提檔升級;引進50余項休閑項目,豐富了旅游體驗。
在品牌打造上,首創電視專題片營銷模式,連續舉辦18屆“七夕”東方愛情節,舉辦全國滑翔傘邀請賽等近100場次賽事活動,累計引流328.7萬人次,網絡曝光量超10億次,帶動周邊2170戶商家、300余家民宿農家樂、上萬村民共同參與。此外,四面山“1314”愛情環線,串聯中山古鎮、愛情天梯、望鄉臺瀑布等愛情元素景點,成為知名“打卡”地。
2024年,四面山片區旅游接待人數為259.89萬人次,同比增長10.61%;旅游綜合收入15.59億元,同比增加10.63%。
“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保護。四面山的禁伐之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蓖魳湎檎f,40年來,從“伐木經濟”到“生態經濟”,從砍樹人變護林人,從粗放經營到集約利用,四面山堅定走在林草興、生態興、文明興的道路上;從主動“刀斧入庫”到全域“草木含情”,從“向森林索取”到“為生態賦能”,四面山用實踐證明,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民生福祉,厚植生態優勢方能筑牢發展根基。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