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堅持把退耕還林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著力解決“能致富”的問題。為了充分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共促,我們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施整流域規劃,立體式開發,積極尋找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在山頂栽植以山毛桃、山杏、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兼用林,在山腰栽植以仁用杏、蘋果、早酥梨為主的果樹經濟林,積極推行林下種草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林興果、以果養林、草畜結合的建設路子。1999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工程造林73.4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6.35萬畝,三荒造林37.1萬畝。通過退耕還林的帶動和輻射延伸,以果品為主的農村支柱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二是堅持把退耕還林與改善生產條件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解決“退得下”的問題。我縣自然條件嚴酷,生產生活條件差,傳統農業特征明顯。在實施退耕還林前,我縣宜退耕地面積75.52萬畝,具有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的良好條件。為了打消群眾顧慮,實現宜退必退的目標,我們注重退耕還林與基礎建設同步推進,按梁系、流域統籌規劃,堅持林造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坡改梯就跟到哪里,山、水、田、林、路,梁峁溝壑同步治理,綜合開發,每年新修優質梯田5萬多畝,配套田間及林帶道路200公里,修建水窖5000眼以上,完成流域治理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初步實現了耕地梯田化、道路網絡化、灌溉配套化,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緩解了林糧爭地矛盾,為推進退耕還林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堅持把退耕還林與示范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激活群眾內在動力,著力解決“還得上”的問題。針對全縣宜林面積大、生態建設任務重的實際,在組織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采取一次規劃,分年建設,典型示范,集中突破的辦法,全縣共規劃建設了跨鄉跨流域的萬畝退耕還林示范帶13條,建成了總面積達1.75萬畝的臭椿基地,這些區域不僅實現了生態環境的率先改善,而且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活躍板塊,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凸現。廣大群眾從生態建設的切身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了退耕還林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真正激活了內在動力,實現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性轉變,取得了“兩滿意、一輕松”(政府滿意、群眾滿意、工作輕松)的效果,為縱深推進退耕還林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我們堅持把提高造林質量作為退耕還林的生命線,狠抓種苗基地建設,積極培育優良鄉土樹種,大力推行模式化、規范化栽植技術,通過修工程蓄水保墑,專業隊栽植,有力提高了栽植質量。
四是堅持把退耕還林與長期管護有機結合起來,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著力解決“保得住”的問題。建立依法治林、專職管林、全民護林的管護機制,在廣泛宣傳《森林法》、《退耕還林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同時,頒布了《封山禁牧通告》和《林木林地管護辦法》、《退耕還林責任事故追究辦法》,鄉村還結合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制定了以林木管護為主要內容的鄉規民約。進一步加大森林執法力度,成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有效打擊了毀壞林木、侵占林地的違法行為。按照“誰造林、誰管護、誰負責、誰受益”的原則,層層簽訂了管護責任書,建立了“縣、鄉、村、護林員”四級管護網絡,全縣聘任專職護林員404人。通過以上措施的落實,全縣退耕還林苗木保存率達到了97%以上,取得了造一片、成一片、見一片的良好效果。
五是堅持把退耕還林與強化資金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從嚴兌現補助糧款,著力解決“不反彈”的問題。我們按照“嚴管林、質為先、慎用錢”的要求,嚴把資金兌現關,提出了“五不兌現”的工作要求,即:造林工程不達標的不兌現,栽植不規范的不兌現,成活率、保存率達不到要求的不兌現,撫育管理跟不上的不兌現,林權不明晰的不兌現,強化督促檢查,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有效保護了退耕農戶的利益,調動了群眾參與退耕還林建設的積極性,基本上保障了不復墾、不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