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內陸荒漠區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地區,也是古絲綢之路和當今“一帶一路”的關鍵區域,其荒漠生態系統格局的演變過程及其機制是目前全球變化的研究熱點,但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
被稱作“死亡之?!钡牧_布泊不僅是亞歐內陸荒漠區環境變化的縮影,見證了古絲路文明的興衰,而且也是當前荒漠生態系統研究的重要地區。然而,多學科交叉研究和古氣候定量數據的缺乏阻礙了學界對該地區歷史植被、生態系統與環境變化的全面理解。
太陽活動與西風驅動了羅布泊地區歷史荒漠植被、生態系統與環境的變化
國家植物園(南園)王宇飛研究團隊與地理所、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依托羅布泊核心區域獲取的6.17米鉆孔沉積物,在可靠的年代框架下,開展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粒度、碳氮同位素等多指標綜合研究,重建了羅布泊地區晚更新世-中全新世(距今約23.3–7.2千年)荒漠植被演替及生態景觀動態,量化了該時期溫度和降水的變化,揭示了太陽活動和西風的強弱變化共同驅動了該地區的水循環,進而引發羅布泊地區溫帶灌木荒漠植被與溫帶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植被的此消彼長。
同時,湖泊有機質來源在23.3–11.6千年以水生維管植物和浮游植物等內源為主,而11.6–7.2千年轉變為內外源混合(除內源外,還包括土壤、C3陸生植物),湖泊沉積物中的氮水平主要受土壤侵蝕控制,受大氣氮沉降影響較小。這些發現揭開了太陽活動和西風如何驅動羅布泊荒漠植被演替與環境變化的神秘面紗,為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亞歐內陸荒漠區未來植被與環境變化及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
該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國家植物園(南園)姚軼鋒研究員、已畢業博士研究生陸開清,地理所秦鋒副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王國安教授,浙江大學楊秦敏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姚軼鋒研究員、王宇飛研究員和愛丁堡皇家植物園Stephen Blackmore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國家植物園(南園)李金鋒副研究員、謝淦高級工程師、孫斌博士,古脊椎所周新郢研究員和維也納大學David K. Ferguson教授也參與了部分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B類)、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及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的共同資助。
植物演化生物學研究組
組長:王宇飛研究員
郵箱:wangyf@ibcas.ac.cn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為植物演化生物學,近年來主要聚焦在新生代植物演化和古氣候重建的研究方面。
編輯 | 韓藝
審核 | 梁鵬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