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初心如磐,二十載蝶變驚人。從圍網密布的“濁水灘”到鷗鷺齊飛的“生態灣”,從“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途,泰州姜堰以二十年躬身實踐,為“兩山”理念刻下了獨具水鄉韻味的注腳。如今的姜堰,溱湖碧波映云影,田疇沃野鋪錦繡,車間綠流涌新能——一幅生產與生態共生、發展與民生共榮的畫卷,正在三水大地上徐徐鋪展。
清晨的溱湖
是自然與生命的交響
588.6公頃的濕地里
菹草、苦草交織成茂密的“水下森林”
湖水能見度達2.5米
蘆葦蕩隨風起伏,白鷺、灰鸛等鳥類
在其間穿梭
而時間回到2003年,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37個養殖圩口占據湖面,年出欄生豬超萬頭,污水直排讓湖水水質淪為劣Ⅴ類,連岸邊的草木都難以存活。
生態修復的
“手術刀”精準而堅定
拆除圩埂、打通水系,讓碎片化的湖面重歸一體;
種植沉水植物構建“水下森林”,吸附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建立長效監測機制,嚴控周邊污染源。
作為溱湖濕地生態修復以來的首批監測員,張明用二十多年的堅守,記錄著溱湖的水質和動植物種類的變化,他用一組數據印證了濕地的“蘇醒”。
生態修復不僅改變了濕地的面貌,也重塑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那些曾經生活在核心區的原住民,雖然離開了祖輩居住的地方,卻在新的環境中收獲了更多幸福感。
如今,溱湖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絕跡多年的水蕨重新扎根,251種野生植物在此繁茂生長。全球僅存千余只的青頭潛鴨,已連續五年將這里作為繁殖地,昔日的“濁水灘”成了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溱湖微風如沐,花草繁盛,候鳥振翼而飛,花香隨風飄散,構成了一幅醉人的水鄉風光。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幾只搖櫓船緩緩漂流在村莊水域,游客愜意地坐在船上,一邊欣賞沿岸風光,一邊聽船娘哼唱小調。湖南村村民徐五林在景區,當了二十年的船娘,可以說她是水鄉巨變的見證者,如今她的搖櫓船穿梭于湖南村的各個水域,帶領著游客一覽水鄉風光。
一曲水鄉民謠
一湖碧水藍天
搖櫓船
不僅搖出了水鄉靈動畫卷
更是搖出了
新時代水鄉人幸福生活的贊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