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涼山走走嗎?”在梅州,這已成為市民周末或節假日最常見的打招呼用語。作為廣東唯一的市級郊野公園,規劃面積56.76平方公里的清涼山郊野公園,是一座天然“綠色寶庫”,也是梅州展示綠美生態建設的重要窗口,不僅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更為梅江區三鎮六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動能”。
當前,梅城區域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集聚。清涼山郊野公園發揮天然資源優勢,探索“林城人相融相生”,既是休閑旅游勝地,更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努力繪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時長04:27
共繪山色
森林覆蓋率達92%
梅州
“清涼山上納清涼!”當地人的一句俗語,道出了清涼山郊野公園清涼的“秘密”——森林覆蓋率高達92%,最高峰海拔達888.7米,氣溫相較城區低五六度。此地山勢高,林木繁茂,常年雨霧彌漫,是超大的“天然氧吧”,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目前,已發現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和珍稀瀕危野生保護植物超65種。
保護并利用好林木資源,不僅要順其自然,更要事在人為。在公園入口高架橋下的空地,“文化林”“人大代表林”齊齊排開;在泮坑村的村心公園,“先鋒林”“鄉賢林”“結對共建林”相映成趣……
這得益于梅州深入開展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廣泛動員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植綠護綠,共建綠美家園。
“在植綠的同時,我們還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梅江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梅江分步優化低質低效林區24畝,撫育提升林區2247畝,連片打造功能多樣的高質量林分和優美林相,推動森林資源增量、生態增效、景觀增色。今年以來,全區植樹約43萬棵,實現人人種植一棵樹。
同時,梅江區推深做實“林長制”,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守護好梅州中心城區的“綠色寶庫”。
除了嚴格落實日常巡護外,還要有與時俱進的護林手段。比如,當地林業部門實施“一樹一檔”,用大數據賦能古樹名木,守護折木荷、紅錐等615株古樹名木;治理松材線蟲區6579畝,建設生物防火帶11.87公里……
做活山林
融合發展農文旅
梅州
如果說植綠是事在人為,那么,興綠則是順勢而為。
圍繞著共享綠美山林,達到“林中有人家、家園處處美”的效果,清涼山全力發展農文旅生態產業,鋪就和美鄉村致富路。
沿著公園的“橋情廊意”風雨走廊拾級而上,據了解,這里正在規劃建設自然教育科普館,科普館后面山坡上將新增一條登山步道,拓增綠色價值。
按照規劃,今年公園將增加綠美鄉村建設區163畝、自然教育科普區2050畝、濕地教育科普區216畝、自然教育徑3公里、森林撫育提升1039.5畝,持續完善一批科普宣傳標識和基礎設施。
在此前已經投入使用的登山步道中,改善林相已經初見成效。山櫻花、木荷、油桐、鴨腳樹、苦楝樹等都有自己的名片,新栽種的五指毛桃、桃金娘、山楂等長勢喜人。
“市民游客不僅需要休閑散步、鍛煉身體和打卡游玩的場所,他們還需要更多的科普空間?!鼻鍥錾绞屑壸匀槐Wo區管理所相關負責人說,當市民游客經過各個感應智慧桿,便能立即聽到游園知識播報,增加科普知識。
唱好“山歌”
綠美經濟有前景
梅州
越過泮坑風景區的小山丘,便到了小密村片區。環繞小密水庫,古木林立,吸引游人自駕、納涼、徒步,愈發變靚的公園也成為當地人的“致富寶地”。
2023年,清涼山郊野公園范圍內的長沙鎮小密村、三角鎮泮坑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依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兩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50萬元。
在小密村,靠山種茶的村民有50多戶。為做強茶產業,去年,清涼村成立了由村經聯社控股、村集體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強村富民公司。
站在清涼山上,雖然春茶已采摘完畢,但山頭依舊綠油油一片,不時吹來陣陣微風,侯保添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供稿:南方財經網、南方+
發布:廣東林業融媒體團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