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2024年7月26日,我國兩個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觀、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對第一期項目的邊界重大調整)在印度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總數達15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各項制度不斷完善,為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我國依托自然保護地體系對世界遺產實施高效保護,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為全球世界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希拉扣 攝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
保護管理取得豐碩成果
目前,我國世界自然和雙遺產的保護總面積已達到7.9萬平方公里,涵蓋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各類自然公園等上百個自然保護地,實現了對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的有效保護,向世界展現了在保護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方面的不懈努力和責任擔當。
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干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于保護世界范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一個整體,對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 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于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p>
紅海子湖泊 供圖: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蘆花濕地 張樹巖 攝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我國世界遺產地保護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和典型示范。30多年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理念不斷升華,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使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珍貴自然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較好地實現了自然文化遺產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推動了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通過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不斷強化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整體性保護,進一步增強了遺產地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個國家公園的設立,為可可西里、大熊貓棲息地和武夷山等3處世界遺產地的長效保護奠定了基礎。
2017年起,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社會各界對自然遺產事業的關注度、支持度、參與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為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自然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我國涌現出大量保護管理優秀實踐案例。黃山創新性地提出景點封閉輪休制度、有償救援制度;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開展“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遺產地內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泰山建設了“智慧泰山”綜合保護管理體系;武夷山建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三江并流將遺產地及其緩沖區內的探礦權和采礦權全部取締;黃龍將瀕危物種蘭花的克隆繁殖研究作為旗艦科研項目;梵凈山實施黔金絲猴拯救保護工程等。
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估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20年世界遺產展望》中的權威評估,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中,全球整體狀況處于“好”或“較好”的比例為63%,而中國則高達89%;全球7%的遺產處于危急狀況,中國卻無一例。這表明我國在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保護上不僅達到了國際標準,更明顯超越了國際平均水平,展現出了卓越的保護成效。
東方白鸛 黃高潮 攝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
中國的遺產地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典型代表,日益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決心和卓越貢獻。
武當山世界自然遺產地 蘆家亮 攝
泰山是中國第一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威武地聳立于平原之中,3000年來不斷有人前去朝拜,是中國最重要的山岳祭祀對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有歷史記錄的12位帝王封禪、1800余處碑碣石刻、22座廟宇建筑,使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搖籃。泰山現有3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1821株,“秦松”“漢柏”“唐槐”等23株列入世界遺產要素,是見證泰山悠久歷史文化的“活文物”,是生態文化的重要繼承。
黃山同樣是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于世,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景與文化元素的完美結合。黃山摩崖石刻、黃山古登道、古建筑包括歷代鋪筑的磴道及沿線的樓、臺、亭、橋等景觀建筑,展示了尊重自然的營造理念和天人同構的人文思想,是山岳景觀建筑藝術的典范。自唐朝起,黃山就在中國藝術和文學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時這里誕生了我國唯一以山命名的畫派——“黃山畫派”。黃山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植被資源,其豐富的植物物種中包括三分之一的中國苔蘚類植物物種和超過一半的蕨類植物物種,此外還擁有多種重要的動物資源,云豹和東方白鸛等13個物種屬于國家級保護動物。
峨眉山—樂山大佛也是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主峰金頂海拔3079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雄秀神奇的自然風光、典型的地質地貌、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人類的瑰寶。
在自然價值上,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和東喜馬拉雅高原的過渡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文化價值上,峨眉山是中國佛教最初興起之地之一。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麓的凌云山棲鸞峰,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坐身高達59.96米,是世界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遺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佛教石窟造像技藝方面的創造性智慧,也是華夏文明中佛教造像藝術與山水景觀完美結合的突出范例。
武夷山是我國4個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之一。武夷山既有以九曲溪、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為代表的天然山水景觀,又有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同時,武夷山還是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后的“閩越族”文化的發祥地,以及深刻影響著東亞、南亞地區近 800 年政治、文化、哲學思想的朱子理學文化的搖籃。
隨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各個領域的深入實踐,我國世界自然遺產事業取得了突出成就。15項世界自然遺產向世界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黃龍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中段、松潘縣境內,尤以多姿多彩的彩池鈣華景觀和高山雪峰著稱于世。遺產地內分布著橫斷山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包括大熊貓和川金絲猴在內的許多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
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有原始天然的自然環境、舉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鈣華瀑布、豐富的原生植物、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和保存完好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具有極高的美學、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
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區,最顯著的特征是3100個石英砂巖巖柱和砂巖峰組成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增加了自然景觀的豐富性。武陵源包括眾多喀斯特地貌,40余個洞穴內包含了豐富的鐘乳石景觀。除了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觀,遺產地還為眾多瀕臨滅絕的植物與動物物種提供了棲息地。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由位于云南西北部橫斷山區的八大片區組成,是中國唯一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全部4條標準的遺產地,它的價值無與倫比。
“三江并流”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和青藏高原隆升的關鍵地區。遺產地是各種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擁有豐富的冰川地貌、高山喀斯特地貌和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
“三江并流”地處全球溫帶地區生態系統類型最多樣的橫斷山地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這里只占中國國土面積的0.2%,卻擁有中國20%的高等植物種類和8.5%的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同時成為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等旗艦物種的棲息地。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位于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邛崍山脈,在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最重要來源地。遺產地還擁有大量本地和瀕危動植物,除大熊貓以外,全球性瀕危動物還有小熊貓、雪豹和云豹,遺產地的植物多樣性表現為多樣的分布類型,并與其他植物區保持著復雜而廣泛的聯系。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系列遺產地。它包括7個喀斯特遺產組成地,分布在4個省,分別是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環江喀斯特。遺產地分為兩期進行申報,第一期包括石林、荔波和武隆,于2007年列入;第二期包括其余4個組成部分,于2014年列入。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高原之一,展示了在濕潤、半濕潤、熱帶、亞熱帶等多種不同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下的一系列喀斯特地貌,被公認為濕潤熱帶亞熱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
三清山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記錄了地球近8億年來的演化發展歷史,遺存有地層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貌學等多學科價值的珍貴地質遺跡。遺產地擁有類型齊全、特征典型、分布集中的花崗巖微地貌現象?;◢弾r地貌與生態、氣象的巧妙融合并以奇特的景觀形式,展示了杰出的自然美,是世界花崗巖山岳峰林景觀的典型代表。
中國丹霞是由6部分(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組成的系列遺產地。中國丹霞的名稱起源于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巖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此景觀的特點是壯觀的紅色峭壁和一系列侵蝕地貌,包括巨大的天然石柱、塔、峽谷和瀑布等。
丹霞群峰 劉加青 攝
澄江化石地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云南省玉溪澄江市,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記錄,是距今5.18億年前寒武紀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輻射演化的見證。幾乎所有后生動物門類都起源于這一短暫的地質歷史時期。澄江化石地眾多的地質證據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質量,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記錄。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復雜海洋生態系統的記錄之一,更是一個深入認知“生命大爆發”時代的獨特窗口。
新疆天山世界遺產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一個由分布于天山山脈中的4個組成部分構成的系列遺產,包括托木爾、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新疆天山是全球內陸規模最大、距離海洋最遠的山脈,幅員遼闊,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多樣;遺產地也是全球溫帶干旱區正在進行的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范例,還是全球3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遺產地 孫國富 攝
神農架遺產地地跨中國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巴東縣和重慶市巫山縣,地處東亞地貌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過渡帶,也是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過渡區;特殊區位和復雜的地形使得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成為全球著名的特有孑遺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神農架還是許多物種的模式標本采集地,自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國際學界認識中國乃至東亞植物區系和演化歷史的一處重要窗口。神農架如此高的植物多樣性水平在溫帶地區極為罕見。
神農架原始森林 姜勇 攝
青海可可西里也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創造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的新紀錄,具有里程碑意義。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東北角,囊括了海拔4500米以上、面積近40000平方公里的完整高原夷平面,并包括了青藏高原邊緣的極高山和冰川、美麗的高原湖泊群、宏偉的長江源區和大型野生動物聚集的高寒草原等獨特的自然景觀??煽晌骼镞z產地是長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區,是全世界受人類影響最小的區域之一,是大量高原特有動植物的重要庇護所和棲息地,也是亞洲腹地荒野景觀保存最為完美、最為典型的地區。
梵凈山是喀斯特丘陵“海洋”中的變質巖孤島,完整記錄了我國華南地區地質歷史和演化過程。遺產地保存著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森林覆蓋率達到97%,繁衍著7925種野生動植物。它是“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棲息地,是中國三大苔蘚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和世界上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分布地之一,也是水青岡屬植物在亞洲最重要的冰期庇護所,完整地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岳生態系統的各項特征。
梵凈山 李鶴 攝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黃海生態區西岸南側的江蘇省鹽城市,包含江蘇鹽城南部候鳥棲息地(YS-1)和江蘇鹽城北部候鳥棲息地(YS-2)。這里分布有全球最大的潮間帶淤泥質灘涂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遺產地的濱海灘涂支持了大量國際性候鳥物種的生存,其中包括全球僅有數百只的勺嘴鷸、僅有千余只的小青腳鷸,也是黑臉琵鷺、黑嘴鷗等全球受脅物種最重要的季節性棲息地。這一遺產地對于保護世界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24年7月,又有上海崇明東灘、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丹東鴨綠江口共計5處重要候鳥棲息地以“邊界重大調整”形式增補進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這使得這一世界遺產地完整性進一步增強,中國為國際候鳥保護再做重大貢獻。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觀于202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地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多樣的地質和地貌特征,令人嘆為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這些特征代表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從而也造就了非凡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地。
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 柳明玉 攝
中國世界遺產事業獲國際贊譽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囊括了自然遺產、雙遺產和文化景觀等以自然特征為基礎的全部遺產類型,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在推動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產及雙遺產保護力度,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遺產地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中國已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伴隨著中國世界遺產事業的發展,中國在世界遺產地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示范性工作不僅獲得了國際認可,更贏得了高度贊譽。
在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修復方面,三江并流遺產地內的滇金絲猴棲息地植被恢復和生態廊道修復項目,以及在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鹽城遺產地的濱海濕地修復項目,均入選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同時,青??煽晌骼镞z產地的完整性和保護管理狀況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進行而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旗艦物種藏羚羊、野牦牛數量持續增長,分布范圍不斷擴大。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以及云南三江并流等遺產地,各級政府基于當地特色,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在平衡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游、消除貧困、強化遺產價值保護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署“可持續發展城市范例獎”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等榮譽。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國將以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履行好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分享中國成功經驗,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