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坐落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甘青川三省結合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補給生態功能區,水源年均補給量占黃河源區總流量的58.7%,其生態地位特殊,生態責任重大。
曾經,受自然、歷史等多重因素影響,甘南州社會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態脆弱,經濟與生態、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系統性搶救保護甘南州生態功能日益提上重要日程、擺上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甘南州強化“上游意識”、胸懷“上游擔當”,大力實施綠色轉型發展、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修復治理、國土綠化增效、治水興水提升、環境安全保障“六大工程”,突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關聯性,闖出了一條兼顧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綠色轉型發展新路。
系統治理,“黃河蓄水池”更加豐沛
八月,甘南州瑪曲縣黃河大橋處,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流出,流入甘肅的第一站即瑪曲縣。在這里,黃河形成了433公里長的大拐彎,依次自南、東、北三個方向將瑪曲縣包圍其中,瑪曲縣境內千萬余畝草場以及數目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濕地,則每年為黃河補水超百億立方米,是天然的“黃河蓄水池”。
“你看,原本光禿禿的河灘兩岸,現在綠油油的,沙化治理成效明顯?!爆斍h自然資源局科員馬春林攤開厚厚一沓照片,讓記者對比治理前后的變化。
2012年,馬春林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工作。一入草原,他就發現家鄉草原退化、沙化比較嚴重。經過走訪調研,他了解到退化的草原主要集中在黃河沿線,由于河道來回改道,每逢冬春干枯期,沙質土和沙壤質土在大風作用下向草原擴散,加上人為影響,導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鼠害嚴重。
2014年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公布的數據,佐證了馬春林的感覺:瑪曲縣沙化土地面積達12.23萬畝,潛在沙化草地67.77萬畝。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沙化草地從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連片發展,沙化區域不斷擴張。
圍繞黃河水源補給,甘南州以國家項目為依托,啟動了一批生態保護項目,推動生態環境逐步向好。特別是2021年,甘南州正式啟動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成為全國“十四五”第一批十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之一,包含森林生態保護修復、濕地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小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等七大類25個子項目。
瑪曲縣是這項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全縣干部群眾行動起來。為破解海拔高、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等諸多難題,該縣將行業技術標準與當地土技術、土辦法相結合,突出因地施策:采用“阻、固、輸”相結合的辦法,治理沙化草地;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通過鼠害防控、補播牧草、撒播肥料、后期管護等措施綜合治理退化草地,摸索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治理模式。
截至2023年年底,瑪曲縣沙化土地面積由2014年的12.23萬畝減少到4.52萬畝,潛在沙化草地面積由67.77萬畝減少至38.29萬畝,土地持續沙化的趨勢基本得到了控制。
伴之而來的是,黃河瑪曲段出境流量達168.6億立方米,較十年前提高近五成;年均水資源補給量達88.75億立方米,較十年前提高逾六成,有力提升了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更多的變化在甘南州發生著。距瑪曲縣幾十公里外的碌曲縣尕海湖畔,格?;ㄊ㈤_,候鳥翔集,美景喜人。
尕海湖是甘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經歷3次干涸,濕地萎縮變干,成了沙坑?!辨睾1Wo站副站長仁欠回憶。經過20年努力,通過持續采取濕地補償、季節性禁牧輪牧等保護修復措施,目前尕海湖面面積從最少時的480公頃恢復到2700多公頃,常年棲息的鳥類由40多種增加到80多種,湖水多了、濕地大了,水源涵養功能顯著增強,整個尕海濕地的生態系統也更加穩定。
“放眼全州,甘南通過大力實施瑪曲黃河水源涵養區建設和碌曲尕海、黃河首曲濕地系列保護工程,讓甘南境內黃河徑流量較10年前增加18.7%?!备誓现菸瘯浐沃\保介紹,近3年來,甘南修復退化草原343.08萬畝,治理沙化草地20.3萬畝,完成森林、草原、濕地、沙化草地、礦山、小流域等生態修復15.86萬公頃,有效解決了區域主要生態問題。
以草定畜,“靠天放牧”模式轉變
乘車行進在甘南大地,草原似綠毯一般鋪向天邊,黑色牦牛和花白藏羊點綴其上,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生態牧業圖。
擁有4000多萬畝天然優質牧場的甘南州,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牦牛產業基地。在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的進程中,如何確保當地群眾經濟發展不受損,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和魄力。
夏河縣草甸草原廣闊,千百年來,當地農牧民沿襲的是“靠天放牧”的傳統模式,牛羊趕上草原,數量越養越多,草越來越少。超載放牧一度導致草原退化,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為給草原“減負”,夏河縣對全縣可利用天然草原中155萬畝實行禁牧封育管理,604萬畝實行草畜平衡管理,將載畜量控制在合理范圍。草原上放牧的牛羊減少了,但養殖場里的牛羊增多了。夏河縣畜牧工作站站長九麥扎西告訴記者,該縣以萬頭牦牛、萬只藏羊標準化規模養殖為突破,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與此同時,養殖的方式也悄然發生轉變?!皬脑瓉淼摹址派B’,逐步向‘半舍飼半放牧、適度規模舍飼養殖’轉變?!本披溤餮a充說,半舍飼半放牧指的是,夏秋季節采用原生態放養模式,春冬季節采用舍飼喂養,以此減輕草原的壓力,最大程度實現草畜平衡。
在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的帶動下,夏河縣著力拓展產業鏈條,提高牧民收入。目前全縣以飼草種植帶動的規?;B殖場、合作社達43家,家庭牧場283個,認證全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45萬畝,兩家企業被列入“甘味”農產品企業品牌,初步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的預期效果。
畜牧業是碌曲縣的主要產業。當地大力推廣“十戶聯產制”養殖模式,由農牧民自發以草場、牛羊入股成立聯合體,共同制定放牧計劃,并通過人工舍飼與天然補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控制牛羊進入草場的時間,讓草場得到充分休息。目前,碌曲縣“十戶聯產”畜牧產業基礎合作社已達到314個,覆蓋農牧戶5800余戶、2.8萬余人。
甘南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新軍介紹,針對草原超載過牧問題,甘南州嚴格執行以草定畜、精準到戶,先后核減超載牲畜200.78萬羊單位,積極幫助群眾轉產轉業,實現了草畜動態平衡、群眾收入不減。
天藍水碧,昔日村莊今日景區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甘南州天藍了、水綠了、生態更好了,既要“綠”又要“富”成為轉型發展的新追求。
昔日的尕秀村是個典型的牧業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村民們搬遷到國道213線旁,過上了定居的生活。從2017年開始,碌曲縣對整村進行改造提升,改廚、改廁、改圈、改炕……一番整改下來,實現了房前屋后一樣干凈,左鄰右舍一樣整潔。如今,尕秀村已搖身蝶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與環境一同改變的,還有群眾的理念。村民們瞅準機會,在村里開了66家牧家樂、民宿,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眼下,這個400多戶2000多人的小村莊,叫響“甘南生態旅游第一藏寨”的美譽。
無獨有偶,美若仙境的迭部縣扎尕那村涌入了全國各地的旅游者。一大早,村民索南扎西就在自家的民宿里忙活著打掃衛生、整理被褥。“每到七八月,村里家家民宿都住滿了人。去年我家10間房收入20萬元左右,今年我全部進行了升級改造,你看,推窗就能見山!”索南扎西臉上笑開了花。
“通過旅游業,扎尕那的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迭部縣益哇鎮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扎尕那包片干部加寶主說,目前扎尕那自主經營主體已從2013年的10戶發展到359戶,日接客量達5000人以上??恐糜问杖?,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扎尕那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4500元增加到如今的10萬元。
回想20年前,村民們一度為生計而犯愁。坐落在白龍江上游的迭部縣,具有豐富的林木資源,當地居民世代以伐木為生,采伐業曾一度占到全縣財政收入的九成。20世紀末,國家全面叫停了這里的天然林采伐,當地居民失去了收入來源,一些人抱怨因保護生態丟掉了飯碗。
隨后,迭部縣開展天然林保護工程、白龍江沿岸百里風情線萬畝綠化生態修復工程等,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120萬畝,既修復了上游生態,又打造出了“一城綠意半城花”的美麗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底氣。2023年,僅有5萬多人的迭部縣,接待旅游人數41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8億元,文化旅游業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安豢骋豢脴?,照樣能致富”成為迭部人的共識。
與尕秀村、扎尕那村一樣,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甘南州已經打造了文化旅游標桿村17個,全域旅游專業村103個,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706個,探索出了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新路。
(光明日報記者 尚杰 王冰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