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是“國之大者”,是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制度創新。2017年9月,中國政府批準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以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為依托,著力推動“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生態文化高地”的“三大高地”建設,不斷鞏固提升試點成效,持續增強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在推動青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祁連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新格局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晨光炊煙(焦生福 攝)
祁連山國家公園是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試點和首批3個跨省區國家公園試點之一,也是青海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主動扛起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功能最大化的重大政治責任,以建立國家主導區域聯動保護管理新體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保護綜合治理新機制、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新模式、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機制、生態保護長效機制為主要任務,構建“三大高地”實踐路徑,在綜合執法、科研合作、社區協調、社會參與、自然教育、文化展示、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創新機制體系,為打造祁連山生態新高地奠定堅實基礎,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國家公園建設“祁連山經驗”。 
祁連山日照金山景觀(包雷 攝)
祁連山有多樣且珍稀的生態資源。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黃土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區的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和西北諸河重要產流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也是東南濕潤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交匯區。在氣候調節、水源涵養、生態系統穩定、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祁連山生態系統完善,草地和森林廣袤,河流密布,水源充足。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有草原面積286.36萬公頃,林地面積62.39萬公頃,濕地總面積27.61萬公頃。 這里生物多樣性富集,孕育了青藏高原10.2%的維管植物和23.7%的脊椎動物,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11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5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3種,一級保護野生植物1種、二級保護野生植物20種,是雪豹、荒漠貓、野牦牛、藏野驢、白唇鹿、黑頸鶴、羽葉點地梅、水母雪兔子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棲息地和集中分布區。 
野牦牛(樊尚珍 攝)
祁連山具有國家代表性的二級山地景觀,涵蓋地層剖面、巖體地貌、水體地貌、冰川地貌、地質事件剖面、變質巖剖面、火山巖地貌、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遺跡等13個亞類,是我國重要的地質遺跡富集區,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為守護祁連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多重生態價值,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打造“生態保護高地”為導向,通過穩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效落實最嚴管控措施,區域內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凍土穩定性不斷提升。與試點前相比,植被面積增加5127公頃,2/3以上植被呈總體改善趨勢,植被初級生產力提升12.67%,生態系統固碳釋氧量增加7.7%,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升7.3%,地表水水質總體呈二類以上,生態環境呈現新面貌。 確立“整體保護、協同管理”目標,與甘肅省政府聯合成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兩省管理部門建立工作協同機制,制定聯合執法巡查、宣傳教育及社區共管等制度,暢通聯絡渠道并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在禁牧管理、違法打擊、政策宣講等方面緊密協作,形成共建共管合力。同時,推動成立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地群創新聯盟,在生態管護、信息化建設、基礎能力提升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為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與區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著力構建祁連山大保護格局。 建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實行省級統一管理、州級分區協調、縣級屬地管理、鄉村協同管護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壓實屬地政府主體責任,充分調動地方和群眾兩個積極性,在國家公園生態治理、礦業權退出、生態移民等關鍵性舉措上,切實發揮了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 圍繞“生態保護第一”主責主業,通過持續推進日常巡護管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衛星遙感圖斑核查及園區項目建設意見審查等工作,有效維護了園區生態安全與社區居民生產生活雙穩定。目前已全面建成40個標準化管護站及智能化巡護管護系統,組建持證無人機巡護隊伍,1265名管護員年均開展巡護超5萬次,累計行程達169萬公里,覆蓋區域2.6萬多平方公里,實現生態管護全域覆蓋,管護能力顯著提升。 
旱獺(王國忠 攝)
自國家公園試點建設和祁連山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祁連山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恢復效率明顯提升;生態監測網絡覆蓋面持續擴大,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和體系初步確立,補償機制基本建立;農牧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保護紅利持續釋放;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增強,區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該管理局秉持科技建園理念,以增強祁連山生態功能為導向,大力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科研體系建設。打造“生態科研高地”,以成熟的科研技術和完善的科研體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升生態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度,拓展生態善治的科學途徑。在具體實踐中,從科研平臺、科研項目、科研合作三個方面進行深度探索。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智慧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大數據平臺與州縣分控中心全面建成,1700余臺(套)監測設備布設到位,“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初步成型。建立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建成2處生態定位站和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打造理念先進、技術全面、能力顯著的科學研究平臺。以創辦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以及國家公園專家工作室和專家庫等形式,提升科研能力和人才素養,探索國家公園人才引進機制。高質量舉辦青藏高原雪豹保護研討會、科研監測研討會,促進學習交流,不斷深化“生態科研高地”建設內涵。 
雪豹(李應平 攝)
在科研項目實施方面,實施科研監測調查項目120余項,從自然資源數據“一本賬”、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張表”、物種監測調查“一張圖”構建國家公園“三個一”科研數據體系,明確管護重點。開展哺乳類、鳥類、野生動植物及大型真菌等專項調查,培養科研團隊并形成技術方法,在智慧感知、生態評價、環境機理研究等方面積累豐富經驗。5只雪豹、11只荒漠貓、38只黑頸鶴等衛星跟蹤監測填補物種數據空白,珍稀動物同框畫面被多次記錄。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脊椎動物284種、無脊椎動物522種、維管束植物543種、大型真菌203種及水生生物575種。 在科研合作方面,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合縱連橫,對內加強同相關職能部門的密切協作,對外加強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多年來,與40余個科研團隊建立成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成果應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象、水利等行業部門建立生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實現生態要素監測數據交換共享。通過合作,該管理局連續8年發布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2017—2024年)》,為國家公園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在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上實現突破,累計發表論文128篇,申請專利36個,注冊科技成果2個,申請軟件著作權10個,發布地方標準4項。 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建設不僅要關注自然生態的保護,更應注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這里既有特色鮮明的敦煌文化、河湟文化,也有多民族相融共生的民族民俗文化。多年來,該管理局系統挖掘自然、歷史、民族等多元文化,搭建體驗、展示、交流平臺,在自然文學、生態攝影等領域展開合作,組建簽約攝影師與作家隊伍,開展自然觀察、攝影展覽、藝術采風、人文體驗、創作座談等活動。累計有1200余幅攝影作品獲得國際國內重大獎項,攝影作品《生死對決》《當媽媽說跑步前進》享譽國際。以文化為載體,有效增強國家公園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公園的價值內涵和品牌形象,強化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的認同度和獲得感,凸顯國家公園獨有的生態文化魅力。 
祁連山的大地之脈(鄭耀德 攝)
該管理局主動探索實踐自然教育建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在活動創辦、課程開發、人才培養以及設施保障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基礎性工作,有效提升了公眾的參與度與生態保護意識,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并促進了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片區不斷完善自然教育標準體系,發布《青海省自然教育基地認定標準》 《青海省生態學校評定導則》,為自然教育規范化發展筑牢根基。教育陣地持續延伸,已在省內外建成23所生態學校,開展自然教育專家進校園活動,為各地學校帶來新的啟發。內容創新成果豐碩,出版5冊自然教育讀本,舉辦課程與文創設計大賽,創建生態夏令營、自然觀察節等IP,從內容到人才、從形式到內涵全面激活發展潛力,推動自然教育在更廣袤的天地間生根發芽。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我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國之大者”為己任,順勢而為、搶抓機遇,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前提下,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在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走在前列,高標準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國家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地典范。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