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工程,也是四川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任務。
10年西部大開發,四川生態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全省累計實施退耕還林2777.4萬畝,長江一級支流的年輸沙量大幅度下降,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正在形成,不僅支撐全省可持續發展,而且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不僅從四川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且站在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四川作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歷史性抉擇
10年前,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四川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起跑?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提出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確定了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并重的總體目標。
1998年,長江中下游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長江上游也沒能幸免,安寧河、涪江、嘉陵江發生大洪水,損失近百億元。專家分析,除了不可抗拒的氣候、風暴等自然原因外,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是長江水災越來越頻繁的原因。
從經濟活動、人口聚集和自然條件來看,長江上游的核心區域主要在長江支流金沙江、岷江、沱江流域的四川省境內。近代以來,四川成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作為緩解人地矛盾的手段,毀林開荒、陡坡開墾等盛行,水土流失不斷加劇。
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要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突出而又緊迫的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不僅要從四川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且要從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看待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四川責無旁貸!
一個“森林資源明顯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物種保護明顯加強”的生態四川呼之欲出
1998年、1999年,四川相繼在全國率先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兩大生態工程。四川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長江上游最大一片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10年間,我省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落實森林管護責任面積32300萬畝,累計營造公益林727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870萬畝次,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44.5萬畝,累計調減商品木材產量3399萬立方米,相當于少采伐天然林300多萬畝,保住了長江上游這片極其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和生物基因庫。
10年間,全省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777.4萬畝,占同期全國退耕還林總量的6.9%。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直接受益農戶634萬多戶、直接受益人口逾2266萬人。
兩大工程的生態效益有目共睹。
據監測,2008年度全省天保工程森林減少土壤侵蝕量10055.32萬噸,涵養水源量692.38億噸,固定碳量6986.98萬噸,釋放氧氣14900.87萬噸,積累營養物質114.27萬噸,凈化空氣污染物39604.67萬噸,提供空氣負離子124855.31萬億個。全省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的林草植被10年累計減少土壤侵蝕量3億多噸、涵養水源量288億多噸、固定二氧化碳7392億噸、釋放氧氣6315萬多噸,境內長江一級支流的年輸沙量大幅度下降。
10年間,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不斷加強,一大批新的生態工程接連上馬,更加豐富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內容。
2001年,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四川林業系統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從1999年底的55個、總面積388萬公頃,增加到2009年底的124個、總面積783萬公頃。以大熊貓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也增加至41個,大熊貓棲息地面積達到17743.92平方公里,占全國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77%。
2007年,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啟動。截至2009年10月,實際完成9.1萬畝沙化土地治理任務。2008年,《四川省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規劃》編制完成。
2008年,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啟動。國家將四川廣安華鎣市等5個縣列為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安排中央財政投資1.5億元,綜合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810平方公里。
一個“森林資源明顯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物種保護明顯加強”的生態四川呼之欲出。
四川積蓄的發展動能處于釋放期。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取得的生態成果是發展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并且將繼續釋放巨大的發展活力
2009年11月26日,在成都舉行的一個貿易協議簽字儀式上,簽約一方——香港亞洲低碳公司執行董事梁詠雩在現場對千里之外的青川縣清溪鎮魏壩村表示祝賀。
按照這份協議,將在理縣、茂縣、北川、青川、平武5個縣的21個鄉鎮28個村的部分退化土地上,建立多功能人工林2251.8公頃,在第一個計入期20年,預計可實現減排量460603噸二氧化碳當量,項目區的12745名農民將連續20年獲得穩定的碳匯收益,總額超過230萬美元。
這是我省完成交易的首個森林碳匯項目,也是全國第二個完成交易的森林碳匯項目,它讓人們對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價值有了新的想象空間。
據估計,目前四川的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養水源、固碳制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超過10000億元,其中節能減排年價值超過2000億元。
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之初,有人擔心,天然林不讓砍了,原來的耕地退了,林農靠什么生活呢?當地經濟怎么辦呢?
10年過去了,實際情況到底是什么呢?
退耕還林成為迄今為止我省最大的直補惠農項目。到2008年底,我省累計兌現退耕還林政策性補助資金237.6億元,全省三分之一的農業人口從中受益,戶均獲政策性補助資金達3740元。一些地方退耕后發展的經果林、用材林、竹林、中藥材、森林蔬菜等,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這一工程實施10年來,全省有近70%的經果林已經投產,40%進入盛產期,畝均收益500至1500元。
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還為全省林業產業發展培育了一批產業基地,提供了大量產業原料,催生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了木竹加工、種植養殖、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后續產業發展。
實踐證明,通過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四川找到了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傳統的粗放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型調整。只有看清發展大勢,跟上發展潮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發展道路才會越來越寬廣。
綠色不再只是森林的顏色,而是未來經濟的顏色。
去年底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快生態四川建設,增加森林碳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不僅為增強全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作出貢獻,也為四川在未來的發展中贏得先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能源、生態工業等朝陽產業有了更加深厚的“綠色”支撐。在全省劃定的5大經濟區中,被定位為生態經濟區的川西北,正進一步探索發展生態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路……
當前,四川積蓄的發展動能處于釋放期。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取得的生態成果,是積蓄的發展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并且將繼續釋放巨大的發展活力。(本報記者 胡彥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