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年華:讓鄱陽湖的生態密碼照進 “人鳥共生” 圖景
—— 專訪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省生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人物名片】戴年華,1962 年生,研究員,深耕鄱陽湖濕地生態研究 42 年,提出 “水 - 草 - 魚 - 鳥 - 人 - 湖” 復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獲中國生態學學會突出貢獻獎,連任三屆江西省生態學會秘書長(2003 年 10 月 - 2025 年 4 月),現任江西省生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以 “生態零距離” 理念搭建科研與公眾的橋梁,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
筆者:您常說 “生態建設不要簡單地說不,而是要多說怎么辦”,這個理念是如何在鄱陽湖保護實踐中深化的?
戴年華:這是 42 年野外工作磨出來的認知。1983 年首次參與鄱陽湖考察時,我眼里只有白鶴種群數量,見非法采砂就堅決反對,卻沒考慮漁民生計。直到長江十年禁漁啟動后,新問題來了 —— 傳統 “塹秋湖” 漁業停了,但水位調控機制沒跟上,2022 年大旱時 80% 白鶴因天然食源不足啃食農田,農戶減產達 30%,人鳥沖突突然激化。這讓我更堅信:保護不是 “一刀切”,得在生態需求和民生發展間找平衡。比如我們后來提出 “塹秋湖生態轉型” 方案,既解決候鳥覓食問題,又給漁民留出路,這比單純禁止有效得多。
筆者:您構建的 “自然 - 社會復合生態系統” 框架,在十年禁漁后的鄱陽湖有哪些具體落地?尤其是塹秋湖修復和人鳥沖突化解方面。
戴年華:最核心的實踐是塹秋湖的 “生態重生”。十年禁漁后,我們發現傳統漁業調控的消失導致濕地植被提前纖維化,候鳥食物鏈斷裂。2023 年起,我們聯合水利、林業部門推出 “動態控水 植被修復” 組合拳:在吳城濕地大湖池修涵洞恢復水系連通性,當星子水文站水位低于 8 米時啟動應急調水,同時人工移栽刺苦草、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現在試驗區的刺苦草密度從每平方米 40 株增至 165 株。
針對 “候鳥食堂” 的隱患,我們升級了 “共管模式”:在鯉魚洲把藕塘面積控制在 500 畝內,分時段梯度開放,避免候鳥過度依賴;爭取財政補貼覆蓋余干農戶 90% 的稻谷損失,還推動 “冬耕改種”—— 在輸電線周邊農田種油菜,既減少白鶴覓食吸引,又增加農戶收益。2023 年監測顯示,南磯天然濕地的白鶴數量回升到 1300余只,2025年有望更多的越冬白鶴回歸鄱陽湖自然棲息地,人鳥沖突將得到進一步緩解。
筆者:您如何推動 “生態優勢變經濟優勢”?在觀鳥經濟發展上有哪些開創性實踐?
戴年華:生態保護不能讓老百姓 “守著金山餓肚子”。2021 年起,我們就琢磨把 “候鳥資源” 變成 “富民資本”。先是幫鯉魚洲、插旗洲設計“藕遇白鶴”“田園鶴谷” “觀鳥 研學” 路線,培訓退捕漁民當向導 —— 鯉魚洲的莎莎女士現在帶觀鳥團,月收入比禁漁前翻了番。
我們還推動 “觀鳥 全鏈條” 發展:聯合文旅部門建觀鳥驛站,開發白鶴文創產品,對接電商平臺賣 “觀鳥同款” 有機米、芡實、蓮子等。2025 年上半年,僅上饒市就接待觀鳥客數十萬人次,旅游增收 1000 萬余元,整個鄱陽湖片區觀鳥相關創收已超 6000 萬元。最近在規劃 “候鳥遷徙廊道觀鳥線”,借助鄱陽湖區旅游公路,串聯南昌、九江、上饒的濕地,預計能帶動沿線 200 多戶農戶每戶年增收近萬元。漁民們現在常說 “白鶴是飛來的‘金鳳凰’”,這就是最實在的生態價值。
筆者:兼任學會工作 20 余年,您如何通過跨領域協作破解保護難題?
戴年華:生態沒有 “行政區界”,更沒有 “學科壁壘”。去年和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保護區交流時,我們共享了候鳥聯合監測技術,現在雙方每季度互換水質和鳥類數據。在省內,2024 年主持的鄱陽湖生態修復沙龍和2025年主持的鄱陽湖生態環境學術研討會,把水利、林業、農業農村、生物、生態等專家湊到一起,及時拿出了退化濕地的 “水文 - 植被 - 土壤 - 生態” 修復方案。
針對特高壓線路鳥撞風險,我們牽線省科學院、師范大學、林業大學等和電力公司搞聯合攻關,在白鶴頻繁活動的成新農場段試點近紫外光警示裝置,預防鳥撞線事故。還推動建立 “天空地一體化” 監測網,多名 “民間防控員” 既管外來物種清除,又當觀鳥線索員,去年他們發現并救助了 3 只受傷白鶴,真正形成了 “專業團隊 社區力量” 的保護網。
筆者:面對氣候變化等新挑戰,您認為 “人鳥共生” 的核心要義是什么?
戴年華:是 “讓自然有空間,讓人有收益”。應對干旱時,我們不僅在陽際峰建雨量監測站,更在鄱陽湖搞 “生態調度”—— 既保障濕地需水,又留足灌溉用水。推動觀鳥經濟、生態補償,都是讓老百姓從保護中得實惠,這樣才會主動參與。
2024 年在南昌二中講課,有學生問 “白鶴能一直留在鄱陽湖嗎?” 我的答案是:只要我們守住天然濕地,讓保護者有奔頭,白鶴就會年年歸來。我常說,看見白鶴起舞的人會幸福一生,我們做的,就是守護這份跨越物種的幸福。
(編審 / 生態零距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