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風險已經威脅到我們的餐桌。2023年,氣候科學家警告稱,過去二十年間,由于異常強降雨,中國的水稻產量已下降約8%。
如果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至3攝氏度,未來數十年內,水稻產量預計將再下降8%。
類似的劇情正在全球上演:加州的火災和干旱導致水稻種植面積減半;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干旱則在非洲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可可短缺。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供應沖擊不再少見。
其結果是更頻繁的農產品短缺和價格飆升:2023年,英國肉類消費創下歷史新低,主要原因是蛋白質產品對許多人來說變得過于昂貴。
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全球糧食生產體系,但旨在增強韌性的行動也已展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農業經濟體,中國正在明確將其氣候目標與糧食安全聯系起來。
中國的“雙碳”承諾(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新的“大食物觀”戰略相輔相成,旨在不耗竭資源的前提下,從土地、水域及創新成果中獲取更豐富的蛋白質和熱量。
在實踐中,這意味著推動與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作物和飲食結構,并輔以營養和生態投資。
氣候智慧型糧食系統承諾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實現增長,并保障全民溫飽。
01
為氣候和健康調整飲食結構
中國的飲食結構呈現出明顯的低碳特征,主要得益于反芻動物產品的消費相對較低。
2022年,中國政府發布的膳食指南強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均衡飲食以及營養的高效攝入。這一舉措與氣候目標相一致。
“隨著氣候變化持續擾亂全球糧食系統,加強韌性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當務之急?!?/p>
中國也在加大食品創新方面的投資。2020–2021年間,國家啟動了“綠色生物制造”重大科研項目,投入約6億元人民幣(9300萬美元),用于培植肉的研發。
初創企業也在加快步伐。多家中國培養肉公司完成了數百萬美元的融資,以擴大生產規模。
這些創新趨勢反映出一種更廣泛的認知: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不增加畜牧用地,可以有效減少排放。盡管目前仍處于相對早期的發展和推廣階段,培植肉已被證明比傳統牛肉節省95–99%的土地和水資源。
將中國14億人口的飲食轉向低強度生產模式,可能帶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02
在全鏈路減少損耗與浪費
解決供應鏈各環節的糧食損耗與浪費,不僅能節約大量糧食,還能降低環境影響。糧食損耗主要發生在生產、儲存和加工環節,而糧食浪費通常出現在消費階段。
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對于中國三大主糧(水稻、小麥和玉米)而言,整個供應鏈中的糧食損耗與浪費合計約占總產量的20.7%。其中消費階段的損耗與浪費占比最高,約為5%。
該研究還指出,該比例有望降低8%,總損耗降12%。這一改善意味著大約可節約5500萬噸糧食,其中水稻的節約潛力最大。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每年將可減少2000萬至5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Image: 收獲后階段的糧食損耗與浪費可加以控制,從而減少排放。
企業若能積極參與冷鏈建設將獲得雙重收益。通過引入物聯網傳感裝置與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可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終端的全程質量追蹤,有效防范食品腐敗與造假風險。國內領先的電商平臺正大力優化冷藏運輸體系,借助倉儲設施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溯源技術的投入,顯著降低了生鮮產品的損耗率。
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菜鳥物流與食品企業展開協作,共同實施冷鏈配送優化及可降解包裝應用
中國最新頒布的法規為食品捐贈平臺和資源再生行業創造了發展契機,通過明確剩余食品捐贈的稅務與權責規定,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政策保障。每減少一噸糧食損耗,不僅能優化供應鏈效率、降低碳排放,還能實現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03
構建可持續的全球糧食供應鏈
在拓展本土市場之余,我國正著力促進與新興經濟體間綠色農產品的經貿往來
得益于熱帶雨林保護組織的協助,我國乳業已啟動從巴西進口零毀林且未改變土地用途(DCF)的豆類原料。某知名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宣布將運送150萬噸獲得可持續認證的大豆產品。
自2020年末開始,經獨立機構核驗,這批大豆的種植全程未破壞森林資源,也未導致原生植被的變更。這種綠色貿易模式既彰顯了中國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升,又展示了中國通過經濟激勵措施協助巴西等產出國完成土地可持續利用轉型的實踐。
雖然有所突破,但難題仍未解決。以棕櫚油產業為例,據世界經濟論壇《以可持續實踐加強中國-印尼棕櫚油貿易》報告顯示:
從生產環節看,未登記制造商與小型加工廠降低了產品溯源能力,加之認證標準不統一,導致眾多小型種植者難以通過資質審核。
從消費層面看,價格敏感度高、環保認知薄弱、溢價空間狹窄,加之缺乏政策引導推動認證棕櫚油使用,構成了關鍵發展瓶頸。
全球糧食體系因氣候變遷而持續動蕩,提升抗風險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作為世界領先的農業生產國和關鍵農產品貿易方,中國在推動這一變革進程中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位。
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與保障糧食供給相融合,優化膳食模式,降低損耗,促進綠色貿易。這一系統性方案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具有示范性和參考價值的典范。
中國通過加大創新投入、優化供應鏈效能及推動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既確保了本國糧食供給安全,又為構建更具韌性與公平性的國際糧食體系作出貢獻。
對企業與投資人來說,把握這一趨勢不僅能擴大自身影響,更可在全球糧食體系向氣候智能型轉變時開拓全新發展機遇。
本文作者
胡向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Felipe Carazo
世界經濟論壇熱帶雨林聯盟可持續商品總負責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