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西盟佤山迎來豐收季。田野間稻穗低垂、果蔬飄香,農戶們搶抓農時采收,新型農機穿梭作業,鄰里互助確保顆粒歸倉,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的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
水稻田里的“機器革命”
岳宋鄉曼亨村木古壩組的田野上,機器轟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村民小四家正用新買的收割機采收雙季水稻,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泛著豐收的光澤。他家今年種了7畝水稻,收了整整40袋。小四笑著說:“以前靠人工,一畝地要忙好幾天,現在機器一開,一個多小時就搞定了?!备屓诵老驳氖?,他這臺收割機不只是自家用,還幫鄰村人收割,每袋收10元工錢,成了增收的“第二產業”。
這臺小小的機器,是西盟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季水稻,農民要彎腰割、曬、打、揚,一忙就是個把星期。如今,收割機在田間穿梭,省時省力不說,還提高了效率。“機器一響,黃金萬兩?!背闪水數剞r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小四家的變化,是全縣農業機械化普及的縮影。近年來,西盟縣持續把糧食生產作為壓艙石,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政策扶持到技術培訓,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再到農機補貼,真正讓“機器下田”成為現實,傳統農業正逐步邁向現代化。
“以前是人等天,現在是機等田?!毙∷牡脑掚m樸實,卻道出了現代農業的真諦。
花生地里的“親戚經濟”
如果說水稻田里是“機器革命”,那勐梭鎮勐梭村九組的花生地里,則是一場“人情經濟”的生動寫照。
勐梭村九組村民艾罕孟家今年種了6畝花生,畝均產值近萬元。采收時節,他叫上親戚朋友一起來幫忙,地里笑聲不斷,汗水與喜悅交織。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聊天,仿佛不是在勞作,而是在參加一場家庭聚會。
“以前不知道種什么農作物收益高,看到村里有人種花生賺了錢,我們也跟著試種,沒想到收益這么好。”艾罕孟說。
這種“親戚幫親戚、鄉親帶鄉親”的模式,是西盟縣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風景。通過“示范種植 鄰里帶動”的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特色農業之路,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逐年提升。
玉米架上的“金色豐年”
走進新廠鎮窩羊村三組巖沙家的院子,屋檐下掛滿了金黃的玉米,像是一幅天然的風景畫。今年他家種了6畝玉米,收了15袋,約750公斤。
“玉米是我們家的‘穩當糧’,平時喂雞、養豬都靠它,多余的還能賣點錢?!睅r沙一邊翻曬玉米一邊說道。
在西盟,玉米雖是傳統作物,但其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依舊穩固。隨著農業技術的普及,玉米種植也從過去的“靠天吃飯”轉向“科學種田”。如今,不少農戶開始嘗試玉米與豆類輪作,既保護了土地,又提升了產量。
更重要的是,玉米豐收的背后,是農村生態的持續改善。秸稈還田、綠色種植、生態循環……這些過去聽起來“高大上”的詞,如今正悄然走進西盟的千家萬戶。
截至2024年,全縣耕地面積達到23.26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7.98萬畝,農田水利有效灌溉率達到43.8%。糧食播種面積21.678萬畝,總產量43723噸,由旱稻種植為主到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實現了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飛躍。2024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48萬千瓦,機械化率52%。基礎設施以及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切實為糧食豐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從水稻到花生,從玉米到果園,豐收的不只是莊稼,更是希望和信心。近年來,西盟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持續發力。此時的西盟,田間地頭處處是豐收的喜悅,一幅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的和美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刁弘智 歐南罕)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