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的清晨,在德昌坡森林公園蜿蜒的山道旁,十名身著藍色工裝的工人正專注地對一棵棵沖天柏進行“診療”。他們手執工具,在樹干距地約1.2米處鉆孔,另一人緊隨其后,將注藥器中的淡黃色藥液緩緩推入——藥液沿樹干脈絡逐漸滲透,宛如為樹木進行一場精準“輸液”,以抵御小蠹蟲的侵襲。遠處,成片的沖天柏依然郁郁蔥蔥,但部分樹干上新鮮的注藥孔,無聲訴說著這片林區正在經歷的蟲害挑戰。
將時間撥回2024年8月。作為市民登山納涼、休閑散步的重要場所,德昌坡森林公園內的部分沖天柏首次出現異常。縣林草局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時注意到,一些沖天柏的鱗葉逐漸由翠綠轉為枯槁的紅褐色,葉片萎蔫卷曲,枝干顯出病態。這一變化立即引起高度重視:這片柏林堪稱公園的“綠色骨架”,一旦蟲害蔓延,不僅危及森林生態,也將影響市民的休閑體驗。
為盡快確定病因,2024年8月29日,縣林草局緊急邀請州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專家李正武與劉勇軍前來“會診”,副局長楊宗率生態修復股技術人員協同配合。在枯病樹木前,專家輕輕剝開樹干外層樹皮,隱藏在內部的“真兇”終于現形——樹干內密布著曲折的蟲道,偶爾可見米粒大小的小蠹蟲蠕動其中。經現場取樣與蟲情分析,專家確診:造成沖天柏死亡的根源是柏膚小蠹蟲。
病因明確后,縣林草局迅速啟動防治預案。今年8月中旬,通過公開招標確定防治單位,并根據蟲害特點與生態保護要求,最終選用“打孔注藥”防治法。該方法可使藥液精準作用于樹干內部,高效殺蟲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對公園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次防治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林業草原專項資金,為護綠行動提供了堅實保障。
目前,防治作業已在公園內有條不紊地展開。生態修復股技術人員每日現場監督,從鉆孔深度、注藥劑量到藥液配比,嚴格把控每個環節,確保防治成效。按計劃,全部防蟲護綠工作將于9月15日前完成。不久后,這片陪伴市民多年的沖天柏林將恢復盎然生機,繼續為德昌縣城守護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