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已成為威脅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如何在生態保護與人文傳承中探尋適應性路徑,成為社會關注的核心議題。
在此背景下,積淀著千年文明的陜西,以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與歷史文化底蘊,為我們提供了傳統村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范本——那些散落在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上的古老村落,通過世代實踐,凝練出以“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為核心的氣候適應智慧,在建筑形態、生態調節與資源利用等維度形成了系統性解決方案,而地坑院這一“地下生土建筑”的活化石,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實踐成果。
作為溫帶季風氣候區的典型區域,陜西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四季分明、寒暑溫差懸殊(極端溫差可達40℃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春季風沙頻繁。面對這樣的氣候挑戰,當地傳統村落并未依賴外力改造自然,而是通過對環境的深刻認知,將生存需求與自然規律深度融合。從陜北的窯洞群到關中的合院式聚落,這些建筑形態并非偶然的文化符號,而是對氣候條件的精準回應——其中,以“地下四合院”著稱的地坑院,更是集生態智慧與建造技藝于一體的典范。這種源于遠古穴居文明的建筑形式,距今已有約4000年歷史,它以“向地下要空間”的獨特思路,構建了適應干旱、嚴寒、風沙等多重氣候壓力的人居系統。
中國最神奇的村莊!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陜西眾多地坑院村落中,咸陽市三原縣柏社村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活態樣本”。 柏社村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北部,距縣城25公里,延西高速新興出口18公里,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民小組,共808戶3756人。作為“國家下沉式地坑窯集中保護區”,柏社村現存保存完好的地坑院134院,其中25院仍保持傳統居住功能。
▲ 航拍視角下的地坑院 (攝影/趙亮)
這些深埋于黃土之下的院落,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是傳統氣候適應智慧的當代延續——它們如何通過結構設計實現冬暖夏涼?如何通過排水系統應對集中降水?又如何通過生土材料與生態植被構建微氣候調節網絡?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或將為當代低碳建筑與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跨越千年的經驗啟示。
2023年,在CN計劃項目支持下,空氣俠啟動了“傳統村落能源轉型與氣候傳播計劃”。柏社村成為了重點調研的五個傳統村落之一。在這里,我們發現了地坑窯院的氣候適應智慧——冬暖夏涼,造價經濟,取材于自然。其天然的通風與排水系統,歷經歲月,至今效能不減。
▲《地平線下傳統民居的氣候智慧》入選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主編的氣候行動案例庫,并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亮相。
2024年5月4日,空氣俠觀察員回訪柏社村,發現兩個顯著變化:①地坑院落與屋頂光伏的共存,地上建筑村民使用屋頂光伏的數量增加顯著,從源頭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碳排放。②政府對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加大,比如新增了游樂設施、道路修繕一新。左爺爺的收入增加了,村里的旅游業也得到了發展。
2025年8月,空氣俠聯合氣候變化與健康議題行動者張溫、考拉,以及媒體記者王一走進#柏社村。這次,又有哪些新發現呢?請跟隨我們的AI漫畫鏡頭去看看吧!
一、斜杠青年初相遇
【1】多少次路過,卻從未駐足。這一次,我推門而入,遇見了村里的“斜杠青年”—席大叔。五十多歲的他,不僅種地、打理果園,經營著自家農家樂,還有另一個身份:村委委員。他笑呵呵地說:“我現在可是柏社村的青年人呢。”“好一雙清澈的眼睛……”同行的伙伴忍不住輕聲感嘆。
【2】“如果下大雨,我們這里會不會被水淹?”一位身穿休閑裝、高大俊朗的中國臺灣游客好奇地問道。席叔笑著回應:“你看我院子里那片低洼處,專門做了滲水口。一直有人住、有人維護,就算連著下幾天雨,也從來淹不進來。”他沉默片刻,話鋒一轉,“不過有些沒人住的舊窯,年頭久了,主人搬進城,慢慢就塌了、荒了……好在政府撥了???,修好了十多個老窯院。”最后,他眼角漾起笑意:“我還是更喜歡住這兒——夏天尤其舒服,踏實。”
【3】考拉老師第一次見到這種灶臺,席叔說這是“連鍋柴火灶”,一灶多用,可以同時蒸煮、炒菜、做飯、燒水等,用柴火點燃后,熱量在灶膛里循環利用,這樣效率很高。現在,柴火雞是我們招待客人的招牌菜,柴火灶做飯香,很受外地游客喜歡。
二、探班本村“80后”網紅
【4】告別席叔,我們來探望忘年交80后網紅代表左爺爺?!澳逃吞O果,脆甜可口”只見左爺爺一邊在家門口叫賣農特產品,一邊招呼往來的游客進自己家里。隨手塞給我們蘋果,“口感,美太太!”
【5】快一年沒來柏社村了,左爺爺一時沒認出我來。我趕忙說:“馬老師特意托我向您問好呢。”他眼神一亮,笑了起來:“想起來啦!你們是‘空氣俠’,做環保的!”這次,我特意帶上了2023年我們的那張合影。一同來的,還有幾位媒體朋友,以及從長沙遠道而來的考拉老師。
【6】作為村里為數不多還在使用,且保存原貌的古窯,左爺爺家也因此成為游客和媒體高頻打卡點。走進院子里,恰好看到席奶奶清洗蓋板。為啥水缸放在在院子里?原來前幾天拍短劇的人用完道具沒有給搬回原位。奶奶說自己搬不了,就先放在這里吧。
【7】前幾次,席奶奶在收拾家務,沒來得及合影,這次終于安排上了。她笑著說要換一件衣服,其實這身就很美。孫女站在了“C位”。背景則是擁有“冬暖夏涼”的百年老窯。
三、田奶奶&葫蘆爺爺
【8】 離開左爺爺家,看到不少游客在買寶葫蘆,于是我們湊了過去。不一會兒功夫,我們就結識了兩位新朋友——田奶奶和同爺爺?!摆s上節假日,休息日,外地來的游客比較多,我就在這里賣葫蘆”。田奶奶說,“這葫蘆有的可以用來敲背、有的可以做瓢,也有的用來作為裝飾物,總之,用處多了?!币驗橥瑺敔斣诠茏o一個寶葫蘆園子,所以,我們就稱呼同爺爺為“葫蘆爺爺”了。
【9】葫蘆爺爺是一名遠近聞名的鄉土園藝專家,現在主要負責看護葫蘆院子、魚塘和自己開發的小花園??吹酱蠹遗d致高,葫蘆爺爺帶我們去看了他的葫蘆園子??吹礁鞣N形態的葫蘆,忍不住想抱在懷里那種。這些都是葫蘆爺爺的作品。
【10】葫蘆園子后有一汪蓄水池,現在養了魚。葫蘆爺爺說,澆灌莊稼用的都是這里儲存的水。即便是遇到類似前幾個月極端的干旱,有這個蓄水池子真心緩解了很多旱情。果然,高手在民間。
【11】傍晚十分,我們約到了田奶奶的專訪時間。大家一起諞起來(陜西方言,pian,三聲,聊天的意思)。田奶奶說“以前誰家住在地下,兒子娶媳婦是很難的。那是窮的代名詞?,F在,村里還在住的地窯越來越少了,反而來看的人多了起來。”從葫蘆,田間地頭,聊到了柏社村近年來的氣候變化情況,也聊到了健康。
【12】下午18時,一群平均年齡70歲左右的“七仙女”隊伍路過。一邊喊著“葫蘆,葫蘆”一邊組團“country walk”。歡樂的笑聲打破了這里的寧靜。葫蘆爺爺對我們說,這些都是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給你們介紹下。
四、夜宿地坑院
【13】夜幕降臨,這次我們決定住在地坑院里,從而深刻感受下民居的氣候智慧。開心的是,又認識了一個特別的朋友。它是一只小貓,雖然被稱呼為“小丑”,但在窯洞住宿的時段里,它總是來找我們玩耍,我們倒是覺得它很可愛,討人喜歡。它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窯洞里活動,是不是也挺向往著看看地平線上的萬物。
欲知后事如何——
我們在地坑院“柏社印象”住了下來。這次時間富裕點,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地坑院的那些事兒。接待我們的是運營民宿店的馬姐,一位女性創業者,可以說是柏社村的“新村民”代表。
晚上,走路會不會掉落在地坑院?
如果地坑頂部長草了怎么處理?
更多故事,請聽下回分解。
讓傳統智慧被看見
這幾年來,新興鎮依托柏社村傳統村落的獨特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游 紅色游”,來帶動鄉村文旅,助力鄉村振興。如果能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能源轉型的協同,也將增光不少。
韌性的社區長什么樣子,無法用語言表達。在柏社村,我們不僅看到了傳統地下民居建筑的韌性,看到了現代技術(比如互聯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韌性,也感受得到鄰里之間,本地村民和游客之間淳樸溫暖的情感鏈接;以及5萬株楸樹林下,傳統村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韌性。
大地的沉默是無聲的語言。在全球沸騰的時代背景下,柏社村正在用低碳、環保的建筑故事向世界講述另一種可能。我們將持續努力,讓更多的傳統智慧被看見!
那些年探訪柏社村的伙伴們
馬小風 古龍人 李丙南 張 溫
程 穎 于海蓉 考 拉 王 一
文案: 趙 亮 考 拉 李丙南
編輯: 楊如一
攝影:王一 張 溫 趙 亮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