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普系列
鄱陽湖藏著個 “人工湖”:塹秋湖的千年智慧與今生命運
提到鄱陽湖,你或許想到 “水天一色” 的浩渺,卻未必知道湖灘上藏著群特殊的 “人工湖”—— 塹秋湖(秋子湖/碟形湖/碗形湖)。它們是漁民千年前 “借水謀生” 的智慧結晶,曾養活著一代代湖區人;如今長江十年禁漁,這些 “老魚塘” 又變身候鳥的 “越冬家園”,上演著人與自然的溫暖共生。
(2025年8月南磯濕地)
它不是天然湖,是漁民 “筑” 出來的生存智慧
塹秋湖的誕生,全靠鄱陽湖 “夏漲冬落” 的脾氣:每年 4-9 月豐水期,湖水漫過湖灘,魚蝦跟著水四處游;10 月一到,水位猛降,淺灘裸露,魚蝦沒了去處,漁民也愁沒魚捕。
明清時,漁民們想出個辦法:在豐水前,用黏土、柴草在湖灘上筑 1-2 米高的堤,再修個簡易閘口,圈出一片水 —— 這就是塹秋湖。豐水期開閘,讓湖水帶著魚蝦 “住進” 湖里;秋天枯水時,慢慢關閘控水,等外面湖水位低了,再放水捕魚。“塹” 是攔截,“秋” 是捕魚季,名字直白又好記。
別小看這簡易工程:選址要避開主航道,選在 12-14 米高程的灘涂(太高存不住水,太低易被淹);筑堤用當地黏土混柴草,既省錢又防滲;閘口手動調節,講究 “七放三留”—— 放七成水捕魚,留三成水養魚蝦、護草木。千百年下來,這成了湖區人 “靠水吃水” 的生存密碼。
三百年變遷:從 “漁鳥共生” 到 “失衡”,再到 “新生”
塹秋湖的命運,跟著時代變了三次樣:
1. 傳統期(明清 - 1980s):漁和鳥 “各取所需”
那時候塹秋湖不多,也就 200 來處,歸村里集體管。漁民控水很講究:枯水期把水位維持在 10-11 米,既讓鯽魚、鯉魚長到夠大再捕,又剛好留出 0.5-1.5 米的淺灘 ——11 月雁鴨、白鶴飛來,正好在淺灘找食(吃草、啄底棲生物)。那會兒人少、工具簡單,捕魚不貪多,湖里魚成活率比天然水域高 30%,候鳥也愿意來,漁和鳥互不打擾。
2. 開發期(1990s-2019):為了多捕魚,生態 “受了傷”
后來湖區人多了,對魚的需求大了。塹秋湖一下子漲到 1200 多處,好多被私人承包,目標只剩 “多捕魚、多賺錢”:3 月就封閘,比以前早了倆月,豐水期進湖的魚蝦少了,天然魚群補不上;有的把堤岸硬化、閘口挖深,甚至往湖里投飼料養魚,濕地的土不透氣了,草也長不好;枯水期把水排到 8-9 米,淺灘全露出來,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死了,候鳥來了沒地方找食。生態讓位于利益,塹秋湖慢慢 “變味” 了。
(2023年8月南磯濕地)
(2023年8月南磯濕地)
3. 轉型期(2020 至今):禁漁了,它成了 “候鳥家園”
2020 年長江十年禁漁啟動,塹秋湖不能捕魚了,一下子沒了 “方向”:好多閘口廢了,水位沒人管,2022 年大旱時,70% 的塹秋湖干得見底,苔草全枯了。但轉機也來了 ——
永修吳城的大湖池、廬山市的沙湖,先試著改造成候鳥保護區:修生態閘口,按候鳥需要調水位;挖涵洞讓湖水流通,恢復和主湖的聯系。慢慢的,淺灘回來了,草長起來了,白鶴又飛回來了。
(2023年越冬季南磯濕地)
它不只是魚塘:藏著生態和民生的 “雙重價值”
別以為塹秋湖只用來捕魚,它的用處大著呢:
1. 生態上,它是鄱陽湖的 “小調節器”
調水:枯水期攔水,不讓濕地干得太快,給主湖補水源;豐水期開閘泄洪,幫鄱陽湖減輕防洪壓力。
護生靈:是魚兒的 “避難所”,尤其枯水期,魚在里面能安全長大;更是候鳥的 “食堂”——2010-2019 年,近 1/3 的越冬候鳥,都靠塹秋湖的淺灘找食。
養草木:水位每年變 2-3 米,一會兒淹、一會兒露,苔草、沉水植物輪著長,不會一種草霸滿湖,保持了濕地的多樣性。
2. 民生上,它是湖區人的 “飯碗” 與 “文化根”
以前,靠它吃飯:禁漁前,漁民 40%-60% 的收入來自塹秋湖,尤其秋冬枯水期,別的地方捕不到魚,這里能穩定捕魚,不讓日子過不下去。
現在,靠它轉型:不能捕魚了,吳城的塹秋湖改成觀鳥點,2023 年周邊民宿、餐飲收入漲了 50%;白鶴小鎮一年接待 30 萬游客,賺了 700 多萬。退捕漁民當起管湖員、觀鳥向導,從 “捕魚人” 變成 “護鳥人”,飯碗沒丟,還換了個更環保的活法。
更重要的是,筑堤、調水的老手藝,“七放三留” 的老規矩,是湖區人的文化根,不能丟。
禁漁后的挑戰與希望:讓 “老湖” 煥新顏
禁漁后,塹秋湖最大的變化,是 “調控目標” 變了 —— 從 “為了捕魚” 變成 “為了生態”。但挑戰也不少:
2022 年大旱,80% 的白鶴被迫去人工濕地找食;有的塹秋湖因為修水利,和主湖斷了聯系,水不流通,成了 “死水”。
好在現在有了對策:
科學調水:星子水文站水位低于 8 米,就啟動應急調度,保證濕地有水。
修復生態:吳城濕地栽刺苦草,從每平方米 40 株漲到 165 株,給白鶴多備點 “口糧”。
協同管理:南磯濕地和附近村子、工廠簽協議,讓村民一起管湖;退捕漁民當管湖員,按候鳥需求調閘口;2023年和2025年野生蓮長勢喜人,將為越冬白鶴提供“藕遇”口福。
智慧守護:裝 AI 攝像頭、用無人機巡護,遠程就能看到江豚、白鶴有沒有危險,發現問題馬上救。
從明清漁民的一抔黏土、一道柴堤,到如今的生態閘口、智慧監測,塹秋湖的故事,其實是人類和自然相處的故事:以前靠它謀生,后來差點傷了它,現在學著保護它。
如今再去鄱陽湖,或許能看到:夕陽下,退捕漁民正檢查閘口,遠處白鶴在塹秋湖的淺灘上踱步。這汪人工湖,不再只是 “捕魚的塘”,而是 “候鳥的家”,更是 “人水和諧” 的活標本。
如果你也被這份千年智慧與新生希望打動,不妨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鄱陽湖深處,還有這樣一群守護濕地的 “特殊湖泊”。
(部分內容由AI生成,編審/生態零距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