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華北地區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氣候現象:雨季提前并延長,極端暴雨與持續高溫并存,刷新了多項歷史記錄。
同期全國平均氣溫達歷史同期最高,高溫日數位列次多,極端暴雨與持續高溫在區域內分化并存,引發社會對城鄉安全、能源穩定及氣候適應能力的廣泛關注。
為何看似矛盾的兩種極端天氣會同步出現?這種異常是偶然個例還是未來常態?山區防災短板如何補齊?新能源發電穩定性又該如何應對氣候挑戰?對城鄉安全乃至個人生活意味著什么?圍繞這些問題,在2025年服貿會第四屆氣象經濟主題論壇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
許小峰曾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長期深耕于氣象領域。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氣候影響來看,今年華北雨季提前10余天的情況應屬罕見異常,在歷史數據中較為少見,不能等同于長期規律。然而,極端天氣的突發性和高強度會成為新常態。
《21世紀》:根據中國氣象局數據,今年主汛期內華北雨季長度和累計雨量均位列歷史第一,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高溫日數為次多。為什么暴雨和高溫兩種極端天氣會同時出現?與哪些因素有關?
許小峰:這種現象并非指同一區域同步出現高溫與暴雨,而是華北區域內的氣候分化,核心源于副熱帶高壓的異?;顒?。正常情況下,副熱帶高壓會推動雨季從南向北逐步推進,華北“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雨季規律,便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進退時間直接相關。但今年這一規律被打破,副熱帶高壓在7月初就提前北跳至華北,較常年早10余天,且長時間滯留,形成“來早走晚”的態勢,導致華北出現超長降雨期。
從區域分布看,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受下沉氣流影響,溫度高、濕度大,易形成“桑拿天”;而副熱帶高壓外圍的冷暖氣流交匯區(如北京延慶、懷柔、密云等地),因水汽充足且受地形抬升,出現極端強降雨。
因此,從華北全域視角看,高溫與暴雨同時存在,但具體到局部,降雨集中區涼爽、無降雨區高溫,本質是大氣環流異常導致的氣候分化。此外,副熱帶高壓的穩定使水汽持續向華北輸送,不僅延長雨日、累積降水量,若降雨在局部集中,還易引發嚴重災害。而無降雨區域因受副熱帶高壓系統影響,高溫天氣維持時間長,進一步加劇了“雨熱同現”的直觀感受。
《21世紀》:這種異常是偶然個例,還是會成為長期趨勢?
許小峰:從氣候影響來看,今年華北雨季提前10余天的情況應屬罕見異常,在歷史數據中較為少見,不能等同于長期規律。明年、后年未必會重現這樣的提前量,因為這種程度的異常需要特定大氣環流條件支撐,不會每年都出現。然而,極端天氣的突發性和高強度會成為新的常態。
我們需警惕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的關鍵趨勢:大氣波動性正在增強。具體表現為副熱帶高壓的強度、移動路徑、進退時間愈發不穩定,強弱交替、南北偏移更為頻繁,這會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上升,如2022年長江流域高溫干旱和2023年華北地區的暴雨。大氣氣候系統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不會一下子變成每年雨季都提前十幾天。
《21世紀》:今年北京暴雨密云、平谷等北部山區受災嚴重,為何北京會反復因為暴雨造成這么嚴重的受災?農村、山區的防災能力建設情況如何?
許小峰:農村山區受極端天氣的威脅遠大于平原地區。平原降雨易形成緩慢內澇,而山區降雨會短時內快速匯集形成山洪,若房屋建在河道行洪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極易被沖毀。當前,山洪地質災害已成為我國因災致死的首要類型,山區防災仍是薄弱環節。此前為臺風,現因臺風預警防范能力提升,傷亡大幅減少。
具體建議有三:一是強化預警觸達,在山區村落推廣“村村響”應急廣播、河道水位自動監測儀,確保預警信息跑贏山洪;二是優化空間布局,逐步搬遷建在行洪區、隱患點的房屋,避免入住險區;三是借鑒南方經驗,開展“暴雨-山洪-滑坡”鏈式風險演練,提升公眾防災意識,如教村民識別“河水變渾、山體異響”等山洪前兆。
此外,山區氣象預報本身難度大。地形會導致大氣垂直顛簸與水平運動異常,進一步增加預報不確定性,需在技術投入與公眾科普上雙重發力,降低災害風險。
《21世紀》:這是否給氣象預警系統帶來了新的挑戰?
許小峰:挑戰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
一是大范圍氣候異常的預判難度大。雨季提前進入、汛期延遲結束的系統性偏差,傳統氣候模型難以精準捕捉,例如今年密云水庫泄洪量超預期,就反映出對極端降雨量級的預判存在不足。
二是山區極端降雨的監測與防范難度大。山區強降雨具有“小尺度、短歷時、高強度”的特點,落區隨機性強,如密云、懷柔等地降雨位置動態變化,監測設備覆蓋率不足及短時強對流的“分鐘級”變化,導致精準預報受限。
更關鍵的是防范窗口期極短,山區山洪從形成到爆發僅需1-2小時,若預警信息傳遞不及時或防范準備不足,易造成嚴重后果。從科學角度而言,當前要實現這類極端天氣的“完全精準預測”仍有難度,后續需在短臨預報(0-12小時)技術上持續突破,并結合災害案例總結經驗,提升防范準備的充分性。
《21世紀》:南北方在山區防災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北方是否在相關工作上相對薄弱?
許小峰:南北方差異較為明顯。南方因降雨頻次高,長期應對暴雨山洪,已形成成熟的預警、演練與應對機制,公眾防災意識也更強,而北方雨季短、降雨頻次低,公眾對山洪的認知不足,防范措施也存在短板。
更關鍵的是,同等強度暴雨下,北方山區的災害影響會更嚴重。北方地表植被覆蓋率較低,土壤保水能力弱,暴雨后易快速形成山洪,引發滑坡、泥石流。例如今年甘肅榆中、河南等地的暴雨災害,均體現了北方山區應對極端降雨的脆弱性。
因此,北方需進一步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意識與防范能力,可借鑒南方的成熟經驗,結合北方氣候特點優化應對方案,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21世紀》:中國氣象局曾在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大概率將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過2024年全球平均溫度紀錄的可能性。從這種趨勢來看,是否意味著《巴黎協定》提出的把升溫控制在2℃以內、力爭1.5℃的目標會失守?
許小峰:從數據來看,2022-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2024年更是突破2023年紀錄,2025年雖尚未結束,但氣溫仍處于高位震蕩,反映出氣候變化有加速趨勢。例如2022年長江流域高溫干旱,四川、重慶等地水電發電受顯著影響,便是氣溫異常的直接后果。
氣候變化加速的核心原因,仍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仍在上升,未出現明顯下降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氣溫變化不可逆,若全球盡快達成共識,推進能源轉型,如推動“雙碳”目標、發展綠色能源并帶動更多國家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理論上可在2050年前實現溫升穩定。
不過需客觀認識到,短期(未來30年)極端天氣仍會頻發,溫室氣體的累積效應會持續影響氣候系統,我們這一代人及下一代,都需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的挑戰。因此,既要通過能源轉型減緩氣候變化,也要通過防災建設適應氣候變化,形成“減緩 適應”的雙重應對體系。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如期落實“雙碳”目標面臨挑戰,氣候變化更使能源安全遭遇新考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波動性、周期性、間歇性增強,其開發及輸電、儲電、用電安全風險上升。氣象災害導致的停產、拉閘限電、斷電風險增加。風光水能資源的互補性、匹配性弱化,進一步增加能源安全風險。我國正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進“雙碳”目標實現、走綠色發展之路,依靠科技進步與產業融合,取得長遠實效。
《21世紀》:極端天氣會影響新能源發電穩定性,例如高溫天氣會導致水力發電出力不足,光伏發電效率降低。目前的天氣預報具體能幫新能源解決什么問題?
許小峰:新能源的核心痛點是“不穩定性”,風力發電存在出力波動,光伏發電受光照強度與時長影響顯著,且夜間無出力,給電網消納帶來壓力。但新能源是綠色發展的必然方向,需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不穩定性問題,而非棄用。
氣象預警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提升預測精度,通過結合傳統氣象模型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前72小時預判風電出力、光伏光照強度,幫助電網動態調節。例如預判光伏“弱光時段”后,可調度儲能或火電補充供電,緩解電網壓力。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針對水電站,結合降雨預報優化水庫蓄水與泄洪計劃,避免類似今年密云水庫超蓄泄洪的預判不足問題。
此外,需配套發展儲能技術,如大容量電池儲能、抽水蓄能(建高低位水庫,用電低谷蓄水、用電高峰放水發電),進一步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動,堅持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實現可持續轉型。
《21世紀》:2017年,我國28個城市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2024年,39個城市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人們能感受到的氣候韌性建設應該包括哪些?氣象部門如何讓天氣預報更好地幫政府做決策?
許小峰:城市氣候韌性核心難點在于“規劃滯后”。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為例,發展初期未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導致通風廊道被高樓阻斷、熱島效應加劇,夏季易出現“城市看?!保▋葷常?、高溫時段空調負荷激增等問題。目前改造需開挖路面升級排水管網、調整建筑布局,成本高、難度大。
新建城市則可規劃前置,在布局中預留通風廊道、增加綠地比例,通過海綿城市技術提升雨水滲透能力,同時采用恒溫新材料減少建筑能耗,從源頭降低氣候風險。
但從優先級來看,鄉村比城市更需優先投入。城市內澇多影響交通與生活,而山區暴雨可能直接沖毀村落、造成人員傷亡。因此,資金應優先用于鄉村防災,如在山區建設應急避難所、加固河道護堤、完善預警設備,解決核心需求,即“先雪中送炭,后錦上添花”。城市韌性建設雖重要,但需在保障鄉村安全的基礎上,逐步規劃推進。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