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和精神家園。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運河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經濟大命脈。同時,大運河又是一座文化傳播的橋梁,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如今,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的深入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僅承載著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更肩負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使命。
互動共生,運河文化內涵日益豐富
大運河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孕育了水利文化、漕運文化、城市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
作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北連環渤海經濟帶,南接長江經濟發展帶,縱貫“一帶一路”。通過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推動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和文化、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有助于促進沿線地區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旨在通過整合大運河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物及文化資源,發揮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功能,打造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重要文化影響的展示空間,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先進的國家綜合治理、治水智慧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中華文化標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和展示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還能夠喚起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大運河文化帶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載體,兩者在地理空間、文化內涵、生態保護等方面渾然一體。大運河文化帶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又能進一步彰顯大運河的文化魅力和遺產價值,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的深入發展。兩者互為支撐、互為依托,共同構成了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立體交叉網絡。
互聯互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八個省份。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要沿線地區的緊密合作與協同推進,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性文化工程。
運河北首,打造運河生態格局。近年來,北京致力于大運河沿線的古建、遺址的修復保護工作,優化大運河沿線文化生態空間。自2017年起,對大運河重點河段開展水質監測,大運河沿線水質持續改善,主要河流穩定達到或好于水功能區要求;通過大運河水系治理、周邊環境整治等措施,有效改善大運河周邊環境,全面改善大運河生態環境。積極建設文旅產業,開發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有機整合北運河沿岸的文化旅游資源,彰顯大運河的生態和文化價值;為配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申遺工作,重現“九龍漱玉”歷史景觀,同步規劃建設昌平白浮泉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成功舉辦2024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動等,連續三年舉辦北京國際運河藝術周,向世界展示中國運河魅力。
津沽文脈,探索運河非遺傳承。天津對大運河天津段沿線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調研,摸清沿線與運河文化相關非遺項目多達100余項,并結合“行走大運河”系列活動,對大運河沿線特色非遺進行展示。例如,在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中,帶領讀者實地了解天津非遺發展脈絡,建設并開放展示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為主的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以地方非遺為珠,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津沽大運河文化體驗區。
神韻京畿,守護運河文化原真。河北對大運河沿線的重要遺址進行了系統的勘探與發掘,如大名府故城、永濟渠遺址等。這些遺址的勘探與發掘工作有助于揭示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面貌,為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在考古工作中,注重大運河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對出土的文物進行保護、修復和整理,確保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齊魯大地,擦亮運河城市名片。大運河山東段流經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五個地市,2023年山東完成大運河沿線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編制。山東發布了大運河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涵蓋了多個沿運河城市的文化節點,確立七大主題共10條山東大運河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并舉辦多種研學活動,將大運河文化與齊魯文化要素融合。
錦繡中原,注入運河文化底蘊。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聯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文化大融合。河南加強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系統梳理了運河沿線的文物、非遺等各類文化旅游資源,并實現基本全覆蓋的保護。同時,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功能區。為慶祝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河南還舉辦了“大運河文化河南行”系列活動,將大運河文化展現給更多民眾。
皖韻悠長,見證運河千年活力。大運河古道泗縣段是通濟渠中重要河段,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處于通濟渠的中樞地位。在深化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進程中,安徽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宿州市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等9個重要項目,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與保護意義,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時期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的儲備庫。
水韻江蘇,注重運河文旅融合。江蘇作為大運河的起源地和申遺牽頭城市所在省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近年來,江蘇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對沿線的重要遺址和古建筑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如宿遷市的皂河老船閘、陳家大院等歷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并實施了多項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如運河沿線古運河的疏浚、古橋古閘的修復等,有效保護了大運河的文化遺產資源。文旅活動方面,江蘇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多屆以“融合·創新·共享”為主題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融古匯今,千年運河與中華文明”為主題舉辦2024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等活動,通過展覽、演出、講座等形式,向公眾普及運河文化知識,提升大運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浙東風貌,煥發運河絢麗光彩。自2020年啟動以來,浙江大力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浙江段)的建設,成功落地了諸如浙東運河博物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文化設施項目。嘉興市啟動了“運河畔我家”系列文化活動,激勵當地居民講述他們與運河緊密相連的個人故事;湖州市南潯區依托其歷史悠久的“百間樓”等街區,居民們自發地參與到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中,通過開設手工藝品店鋪和特色民宿,不僅成功地維護了古樸的生活風貌,還為運河沿岸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寧波市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不斷深化公眾對于大運河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始點的文化認知與身份認同。
互學共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沿線八個省市現有世界遺產共計22項,約占全國世界遺產總量的37%;不可移動文物共計25.7萬余處,約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1項,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另外還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9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57項、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31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42家。這條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脈,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承載了無數歷史記憶與未來憧憬。
新時代的運河故事,并不僅僅局限于歷史的回顧與文化的傳承。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推進,大運河的文化資源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挖掘與整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全面打造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四大功能分區,通過整合沿線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運河為媒,促進交流與互鑒,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游覽體驗,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公園的建設還將促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產業集群,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起點上,要把握契機,用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講述運河故事,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只有保護好這條“流動的文化遺產”,才能讓大運河的故事代代相傳。因此,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和保護,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讓大運河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改善水質、空氣質量等環境指標,提升公園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還將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引導人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推動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轉型。這條奔騰不息的承載著國家記憶的文化大河將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宮新越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劉禮堂系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