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嶺南,滿目翠綠。在有著“中國竹鄉”之稱的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100多萬畝的竹林漫山生長,山風吹過,翻涌成浪。如今,廣寧的森林覆蓋率達82.18%,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
資源稟賦固然豐富,然而與近在眼前的發展需求相比,這些資源往往收益轉化時間長。讓“天賦”轉換為“財富”,讓“綠色行為”開展的同時,又能實現“金色收益”,并不簡單。
著眼這片郁郁蔥蔥的竹林,大灣區有了深度考量。
就在去年,廣東首個EOD項目,即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在廣寧落地實施。突破之處就在于將效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和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打包”發展。當地由此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機制,開發了“碧水-竹海-文旅”生態環境導向的項目,順利獲得30億元低利息、長周期的貸款授信,邁開了“以綠生金”的第一步。
從珠海一號衛星拍攝的衛星圖上看,這幾年,因為有了資金支持,當地不僅陸續建設起資源驛站、污水處理站,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了起來,還發展起竹產品加工、生態文旅、清潔能源開發等多個特色產業項目。這些看似纖細、隨風搖曳的小竹子,在悄無聲息間助力當地經濟勢如破竹,外化成撬動一方經濟的綠色發展引擎。
巧借制度創新傾力呵護綠水青山,讓“綠美”繡入發展藍圖,大灣區舉措頻頻:俗稱“賣陽光”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碳普惠交易也在廣東多地陸續進行。去年,廣東全省碳市場控排企業減排量達5600余萬噸,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4億噸,累計成交額63.68億元,繼續位居全國區域碳市場首位。
而就在7月,大灣區在綠色金融領域又進行了新探索。
深圳首創“降碳貸”,所謂“降碳貸”,就是把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降碳表現與貸款利率掛鉤,減排指標得分每提高1分,就能獲得相應的利率優惠,驅動了企業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將碳減排激勵轉化為融資成本的實效,“降碳貸”是一種模式的創新與嘗試,而改革創新的背后,是大灣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的“底色”使然。
豐富的綠色“變現”方式讓大灣區跑出“綠富雙贏”加速度。
在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上蹄疾步穩,而在人與自然的和諧探索上,大灣區卻有意,讓腳步“慢”下來,把空間“讓”出來......
今年年初,深圳在當地的梅林山和銀湖山兩山之間修建了這樣一座橋:橋上供人走動的步道只占橋面的十分之一,其余的地方都被修建成盡量接近自然山體形態的野生動物廊道。步道和廊道之間還用植物分隔,貼心地寫上:“動物通道,行人請繞行”的標語。讓野生動物們在兩山之間能夠自由自在地互相“串門”,不被打擾。
這樣“繞路”在廣東其實并不少見。
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廣東湛江,一座新建的特長高速公路跨海大橋——東雷高速公路通明海大橋成為160多畝百年紅樹林的最佳觀賞地。青綠的海岸,點綴著一躍而起的鶩影,一片生態靜美。
為最大程度保護紅樹林,建設者們截“直”取“彎”,讓大橋以“S”形曲線“繞道”百年紅樹林生態區,確保候鳥棲息的港灣不受破壞。這才有了大橋環抱濕地,車輛在“海上森林”中穿行的新景象。
不久前正式開通運營的深中通道,由于途經中華白海豚的洄游區與棲息地,施工團隊在通道沉管區域施工時,并未采取傳統的爆破方式,而是讓重達35噸的鑿巖棒以自由落體的形式,對深埋海底的花崗巖進行精準打擊,再進行清礁處理,此舉把工程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大灣區在綠水青山間的不斷探索與創新,皆為了既能實現開窗見“綠”,又能以“綠”生金。美麗中國“廣東樣板”正在生動擘畫,“綠美”藍圖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
(總臺記者 林麗麗 孔英璘)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