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家具歷史源遠流長,如今的櫥柜常被視作同一類家具。但在古代,櫥與柜的用途有著明顯差異,且櫥比柜出現的早。
柜多用于存放典籍、衣冠等貴重物品。而櫥的功能則從最初的儲藏糧食逐漸演變為存放各類物品。
櫥的起源與人類早期生活需求密不可分。據《說文解字》記載:“廚,庖屋也。”表明櫥的最初形態與廚房空間息息相關。
遼寧遼陽棒臺子屯東漢墓壁畫中的漢代櫥,頂部呈屋形,并配有兩扇可開啟的門,進一步證實早期的櫥主要功能是貯藏食物。
遼寧遼陽棒臺子屯東漢墓壁畫中的漢代櫥
兩晉時期,隨著紙張的普及與應用,推動了文化與經濟的空前繁榮。“書櫥”這一專門用于存放書籍的家具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家具功能的拓展,更反映出知識傳播方式的變革。
憑借能容納大量書籍的特性,書櫥迅速成為文人書齋中不可或缺的家具,由此衍生出"立地書櫥""兩腳書櫥"等典故。
家具典故
北宋徽宗年間,有位名為吳時的官員,他學識淵博且善察民情。有一次,他接到朝廷公文,要求華州運送稻米至長安,鄭縣則需承擔三萬斛的運輸任務。
吳時認為以鄭縣當前條件,很難完成這一任務。便致信轉運使,詳細闡述:“若以車載,需一千五百輛;若以人挑,需五萬個役夫。然而,鄭縣可服役的人家僅一百五十八戶,如何能承擔如此重任?”
《蠶織圖》中的櫥柜
于是,吳時提出了“移兵就食”的方案,建議軍隊移至華州就地供應。轉運使采納了他的建議,此舉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后赴京任職,因學識廣博被京師兩大學府國子監與太學的人稱為“立地書櫥”。
吳時處理事務之所以如此巧妙,與他才思敏捷密不可分,他巧妙化解運輸難題的典故,正展現了“學以致用”的實踐智慧,使“書櫥”成為學識與能力兼備的美譽。
值得一提的是,僅兩字之差的“兩腳書櫥”典故,含義卻截然不同。南朝宋齊時期的大學者陸澄,雖博覽群書,卻苦讀《周易》三年而不得其解,想要撰寫《宋書》,最終也沒有寫成。故被王儉調侃為"兩腳書櫥"。
這一稱謂后來常用來形容讀書多卻不善于應用的人。兩個典故以家具為喻,將"知行合一"的治學理念具象化,賦予了“書櫥”更深層的文化寓意。
隨著時代發展,櫥的工藝與設計不斷突破,櫥與柜的功能界限逐漸清晰。白居易在《題文集柜》中寫道:"破柏作書柜,柜牢柏復堅。收貯誰家集,題云白樂天。"
這一詩句不僅記錄了唐代書柜的材質與堅固結構,更表明當時櫥與柜已出現專門貯存書籍的用途。
宋代更是在實用美學上突破創新,出現了帶抽屜的書櫥設計。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載:"昔李仁甫為《長編》做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通過抽屜分類存儲文獻,極大提升了知識管理效率。
至明中期,隨著黃花梨等硬木的廣泛應用及社會經濟的繁榮,中國古代家具在工藝與美學上達到巔峰,此時的櫥不僅功能更趨完善,造型與裝飾亦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成就,成為“材美、工巧、器雅”的典范之作。
從東漢時期的廚房儲物器具,到明清時代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櫥的演變歷程堪稱一部微縮的中國文化史。它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物,更是承載著古人智慧的文化載體。
以古典姿態展現出歲月沉淀美,演繹“器以載道”的東方智慧,流露出古人對生活美學與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這期小編帶大家了解了“櫥”的故事,下期小編會繼續為大家解密更多紅木家具的故事,大家如果感興趣記得要持續關注我們哦!下期不見不散。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