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ng Hong
2025年9月 Vol.2(總第2期)
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雙重挑戰中,全球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行動。從國際公約的推進、前沿研究的創新到本土實踐的創新,科學、政策與社區的力量正交織成自然保護的未來愿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聚焦國內外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進展、政策與行業動態,發布自然保護動態簡訊,為領域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信息參考。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本期重點推薦
01.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
1.1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中國如何保護其30%的陸地?
1.2 WEF: 自然金融解決方案:回報與成果的途徑
1.4 Nature: 扭轉土地退化曲線以實現全球環境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
1.8 Science: 氣候引起蒙古草原初級生產力的變化大于過度放牧
1.10 Nature:邁向全球森林中更有效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
1.12 TNC:加倍重視自然:基于自然的水安全解決方案投資現狀
02.政策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通過
03.行業動態
3.3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二次公開征求意見
3.4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
3.6 34國政府聯合發布《森林融資行動路線圖》
04.TNC實踐動態
4.1 TNC深度參與三項林草碳匯領域國家標準制定
4.2 TNC受邀出席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
1.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
1.1 How Can China Protect 30% of Its Land?
《中國如何保護其30%的陸地?》
Hai Ren, Richard T. Corlett, Zhiyun Ouyang, et al.,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25年9月
該研究聚焦中國如何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30×30”目標。研究強調,保護地與“其他有效的基于區域的保護措施”(OECMs)互為補充:前者提供核心嚴格保護,后者則以靈活方式擴展保護網絡,填補空缺。目前中國已啟動17個OECMs試點,預計可進一步保護約20%的受威脅植物。作者建議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內12%的區域作為OECMs,依托生態保護紅線的法律地位與監管機制,并借鑒OECMs的社區參與與靈活管理,中國有望在2030年前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OECMs為補充的綜合保護體系,從而實現整體30%的陸地保護目標。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5.06.014
1.2 Finance Solutions for Nature: Pathways to Returns and Outcomes
《自然金融解決方案:回報與成果的途徑》
World Economic Forum,2025年9月
自然正迅速崛起成為戰略投資前沿,越來越多的機構資本涌入新的商業模式和項目。然而,其背后的復雜性依然存在:與自然相關的數據碎片化,生態系統成果難以定價,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將自然納入決策框架,氣候與自然金融之間的聯系也尚處于萌芽階段。本報告將現有的指導意見整合成37個金融解決方案,旨在為自然領域籌集資金。這些方案包括金融工具、基金和設施、扶持機制以及財政和監管措施,重點介紹了其中一些規模和成熟程度已達到機構投資者要求的方案,而另一些方案則仍處于早期階段,或需要催化資金才能實現規?;?/p>
相關鏈接: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finance-solutions-for-nature-pathways-to-returns-and-outcomes/
1.3 Revisiting the Role of China's Protected Areas in Carbon Storage
《重新審視中國保護地在碳儲存中的作用》
Shuhan Wang, Jian Peng, Yifan Lin, et al., Earth's Future , 2025年9月1日
本文改進了廣泛使用的生態系統服務綜合評估與權衡模型,以估算2020年至2050年三種不同溫室氣體排放路徑下中國保護地的碳儲量。文章將每個保護地與類似的未受保護的土地進行匹配,以判斷保護地是否有效地保護了碳儲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保護地的碳儲量將增加約14%,而在低排放和高排放情景下,碳儲量可能會下降。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大約一半的保護地將比類似的未受保護的土地表現更好,尤其是在濕潤和高海拔地區。研究結果表明,在濕潤地區和中高海拔地區擴大保護地范圍可以顯著提高保護地的碳儲存效率,從而加強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
相關鏈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5EF006202
1.4 Bending the Curve of Land Degradation to Achieve Global Environmental Goals
《扭轉土地退化曲線以實現全球環境目標》
Fernando T. Maestre, Emilio Guirado, Dolors Armenteras, et al., Nature, 2025年8月13日
土地是支撐人類社會、維系生態系統與調節氣候的核心資源,但當下的退化速度對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本研究聚焦全球土地退化問題,提出“扭轉土地退化曲線”是實現氣候變化減緩、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糧食安全多重目標的關鍵。結果表明,若到2050年能夠減少75%的食物浪費、修復50%的退化農地與非農地,并推動飲食結構轉型(以可持續水產和海藻替代部分紅肉和蔬菜消費),全球土地退化可減少54%。研究強調,綜合治理土地與食物系統可在關鍵時間窗口內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為多邊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65-5
1.5 Area of Habitat Maps for National Key Protected Wildlife in China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分布圖》
Yinan Yang, Yixuan Yang, Xiangyun Li, et al., Scientific Data, 2025年7月7日
這項研究構建了1985至2022年間720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面積(AOH)地圖,空間分辨率達30米,形成迄今最完整的長時間序列全國性數據集。研究利用物種分布范圍、適宜生境類型和海拔范圍生成AOH,并通過GBIF物種點位驗證,結果顯示97%以上的物種AOH地圖優于隨機模型,具有較高可靠性。這一高精度數據揭示了近40年間物種棲息地的動態變化,可用于評估生境喪失趨勢、物種滅絕風險和生態修復潛力。成果為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區優化、重點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該數據在企業ESG披露和自然相關財務風險評估中具有應用前景。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5-05489-5
1.6 Biodiversity-rich Recreational Areas Near Cities as A Nature-based Mental Health Solution
《城市周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域:一種基于自然的心理健康解決方案》
Cong Xia, Shougeng Hu, Zongnan Hu, et al., Nature Cities, 2025年6月4日
研究發現,與城市綠地相比,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區域(如允許開展休閑活動的保護地、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等)進行休閑活動能帶來額外的心理健康益處。研究評估了全球9034個城市,發現96%的城市居民可在兩小時內到達此類區域,其中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訪問率和可負擔性最高。這些自然體驗每年可減少約13.7萬抑郁癥和焦慮癥導致的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在歐美、南美等發達地區尤其具有成本效益。研究建議,通過在城市周邊設立更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休閑區域,降低出行成本,使其成為兼具生態保護和公共健康效益的干預措施。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4-025-00251-9
1.7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for Climate-smart Protected Areas
《氣候智慧型保護地的當前方法和未來機遇》
Kristine Camille V. Buenafe, Daniel C. Dunn, Anna Metaxas, et al., 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 2025年4月8日
本綜述文章聚焦于如何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科學規劃保護地,并從空間優先級劃定(spatial prioritization)角度,系統總結了四大氣候智慧型策略:保護物種未來適宜生境、保護氣候避難所、保護有利于氣候連通性的區域、保護具備高生態適應潛力的區域。該研究指出,盡管當前已有多種量化方法被納入空間規劃,如遷移能力評估、熱力指標等,但不同策略的適用性仍缺乏系統評估,限制了其實際落地。當前全球保護地的“保護差距”反而為“從源頭實現氣候智慧型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尤其在公海保護、跨國空間規劃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一套適用于不同區域和尺度的將氣候變化生態學的新進展深入整合入系統性保護規劃的建議。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58-025-00041-0
應對氣候變化
1.8 Climate Rather Than Overgrazing Explains Most Rangel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Change in Mongolia
《氣候引起蒙古草原初級生產力的變化大于過度放牧》
Avralt-od Purevjav, Tumenkhusel Avirmed, Steven W. Wilcox, Science, 2025年9月18日
該研究采用蒙古1984-2024年全國尺度的空間離散數據,利用放牧地點的季節性變化,通過準實驗方法估算了牲畜數量、天氣及氣候變化對草原初級生產力的因果影響。在年際尺度上,牲畜數量對初級生產力存在輕微但顯著的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在不同生態區呈現明顯差異。然而,氣候波動的影響幅度要高出一個數量級。而在十年尺度(牧民在此期間進行適應性調整)上,牲畜數量的影響消失,溫度的影響成為主導因素,無論短期長期,氣候因素的影響力均是放牧的10倍左右。研究表明,在蒙古,氣候變化似乎是推動草原初級生產力長期變化的主要原因。
相關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0005
1.9 Limite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from Global Ecosystem Restoration
《全球生態系統恢復的碳匯潛力有限》
Csaba T?lgyesi, Nándor Csikós, Vicky M. Temperton, et al., Nature Geoscience, 2025年7月31日
生態系統恢復正日益被視為氣候變化減緩的重要手段,然而,全球碳匯潛力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本研究應用了基于模型的預測流程,評估了到2100年恢復森林、灌叢、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碳捕獲潛力。結果表明,其最大固碳潛力為969億噸碳,相當于迄今人類累積排放量的17.6%;若考慮到2100年之前的未來排放,則僅相當于3.7%–12.0%。結果表明,生態系統恢復在氣候變化減緩中的潛力有限,而在未來氣候條件下,生態系統恢復的碳匯效益甚至趨于零。因此,建議生態系統恢復應主要以恢復生物多樣性、支持人類生計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韌性為目的,而非過度依賴其氣候減緩效益。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5-01742-z
1.10 Towards More Effective Nature-based Climate Solutions in Global Forests
《邁向全球森林中更有效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
William R. L. Anderegg, Libby Blanchard, Christa Anderson, et al., Nature, 2025年7月30日
陸地生態系統可以通過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bCS)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森林擁有最大的NbCS潛力,然而大量文獻揭示,森林NbCS項目普遍存在問題,削弱了森林碳信用的氣候減緩作用,阻礙全球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本文總結了森林NbCS信用面臨的挑戰,包括:1)核算方法未充分考慮生物地球物理效應;2)氣候變化增加干擾風險,持久性面臨挑戰;3)基準線設置不科學,額外性問題嚴重;4)泄漏未得到妥善解決。文章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并提出了采用“貢獻方法”的替代性資金機制建議,即投資森林碳信用為全球氣候行動做出貢獻,而不是用于抵消自身的排放。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16-6
1.11 Newly Established Forests Dominated Global Carbon Sequestration Change Induced by Land Cover Conversions
《新建森林主導了土地覆蓋轉換引起的全球碳封存變化》
Dailiang Peng, Bing Zhang, Shijun Zh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年7月17日
土地覆蓋轉換(LCC)極大地重塑了陸地碳動態,但其對碳封存的凈影響仍不確定。本文利用遙感驅動的BEPS模型和高分辨率HILDA 數據,量化了1981年至2019年LCC引起的凈生態系統生產力(NEP)變化。盡管全球森林減少、農田/城市擴張,LCC仍帶來了229 Tg C(百萬噸碳)的凈碳增益。造林和再造林使NEP增加了1559 Tg C,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森林砍伐造成的損失(-1544 Tg C),北半球新建森林帶來的增益抵消了熱帶森林砍伐造成的排放。區域碳增益集中在東亞、北美和歐洲,而損失主要發生在亞馬遜地區和東南亞。盡管面積較小,但新建森林的封存效率高于退化的老森林,強調了森林年齡在塑造全球碳匯動態中的作用。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956-y
1.12 Doubling Down on Nature: State of Investment in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Water Security
《加倍重視自然:基于自然的水安全解決方案投資現狀》
TNC, 2025年6月
該報告由森林趨勢組織(Forest Trends)與TNC聯合發布,通過收集全球數百份數據庫、政府工作報告、問卷調查、機構申報材料及專家訪談的數據,基于集成數據分析了2013-2023年間,全球140個國家在水安全領域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資金流動的情況,報告顯示,全球用于水安全的NbS投資快速增長,2023年規模達490億美元,是十年前的兩倍以上,中國以264億美元居首。資金主要來自各國政府,但私營部門和國際援助增長明顯。投資重點集中于森林和河岸帶,目標以防洪為主,兼顧水質改善和應對干旱。報告提出,未來應構建穩定資金機制、強化政策規劃、擴大私營投資,并賦能地方社區。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en-us/what-we-do/our-insights/perspectives/investments-in-nature-based-solutions-for-watershed-security/
2.政策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通過
2025年9月12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習近平簽署第五十三號主席令公布,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國家公園法共7章63條,包括總則、布局和設立、保護和管理、參與和共享、保障和監督、法律責任、附則。這是我國首部關于國家公園的專門立法,其頒布實施標志著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入了法治化、規范化的新階段,對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相關鏈接: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50912/642153.html
2.2 第四屆大中亞林業部長級會議舉行
8月19日至21日,第四屆大中亞林業部長級會議在蒙古國舉行,中國與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就森林保護與防火、荒漠化治理等達成《大中亞林業合作機制行動計劃(2026—2027年)》,推動區域林業合作。會議期間,雙方簽訂合作意向書,亞太森林組織將通過中方捐款支持蒙方建設森林資源、森林火災監測塔,助力提升其森林資源監測保護能力。
相關鏈接: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lcdt/639649.jhtml
3.行業動態
3.1 世界首個“自然債券”項目在塞舌爾完成最后一步
6月27日,塞舌爾政府簽署其海洋空間規劃并正式生效為法律,標志全球首個自然債券項目完成。該項目通過2160萬美元的債務轉換釋放資金,用于海洋保護和氣候適應,規劃覆蓋135萬平方公里海域,使保護地比例提升至32.8%,兼顧漁業、旅游等產業,并為鯨魚、海龜等物種提供棲息地。同時,設立塞舌爾氣候適應信托基金,資助本地項目,推動藍色經濟發展。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en-us/what-we-do/our-insights/perspectives/seychelles-nature-bonds-msp/
3.2 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舉辦,發布《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等多項成果
8月19日,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論壇開幕式上,國家林草局發布了《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等國家公園建設最新成果。首次發布的《中國國家公園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120余處,全面提升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現了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穩步增長。
相關鏈接:https://www.news.cn/gongyi/20250821/a6cd3fe298ee4bbaab82d1dd30c47334/c.html
3.3《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二次公開征求意見
9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審議了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含總則、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發展三編),現二次公開征求意見。草案完善了生態環境定義、監測和補償制度,增加高原生態保護、生態產品監測及國際合作等內容,并強化綠色交通、循環利用和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征求意見期限截至2025年10月11日。
相關鏈接:http://www.npc.gov.cn/flcaw/userIndex.html?lid=ff80818198a7ecd401993c9c752a6bf3&sessionid=
3.4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
9月22-25日,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浙江杭州召開。本屆大會以“塑造人與自然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這是該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參與范圍最廣的一屆盛會。大會凝聚各方共識,審議通過并正式發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及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杭州戰略行動計劃(2026—2035)》與《杭州宣言》,制定未來十年發展藍圖,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相關鏈接: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lcdt/643236.jhtml
3.5 ICVCM批準兩項改進森林管理方法
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近日批準了兩項改進型森林經營(IFM)方法學,Verra VM0045(根據國家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采用動態匹配基線的改進森林管理方法學)和ACR IFM(美國非聯邦林地的森林改進管理方法學),并獲批使用核心碳原則(CCP)標簽。Verra VM0045是一種新方法,提升碳核算科學性,目前尚未發放信用或注冊項目。新版ACR IFM方法學下已有18個項目,覆蓋近50萬英畝。
相關鏈接:https://icvcm.org/integrity-council-approves-biochar-amp-improved-forest-management-methodologies/
3.6 34國政府聯合發布《森林融資行動路線圖》
9月23日紐約氣候周期間,由34個國家政府共同發起、致力于在森林議題上維持高層政治領導力的 “森林與氣候領導人伙伴關系”(FCLP),聯合巴西政府,并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支持下,正式發布《森林融資行動路線圖》。該路線圖將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行動議程服務,明確了六項優先行動方案,以助力實現2030年前遏制并扭轉森林流失的目標。
相關鏈接:https://forestclimateleaders.org/2025/09/23/34-governments-the-forest-finance-roadmap-for-action/
3.7 2025全球濱海論壇在鹽城開幕
9月24日,2025全球濱海論壇在江蘇鹽城開幕。本次論壇以“美麗濱海: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為主題,會上發布了《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舉行了全球濱海論壇新伙伴加入儀式,并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會議同時發布了第二批《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中英文版),包括遼寧省葫蘆島市天角山海岸生態減災等6個中國典型案例和3個國際典型案例。
相關鏈接:http://www.js.xinhuanet.com/20250925/dd745b36947b4f48ab6f8987fa08d50c/c.html
4.TNC實踐動態
4.1 TNC深度參與三項林草碳匯領域國家標準制定
8月29日,由國家林草局歸口管理、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主持編制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指南》(GB/T 46105-2025)、《森林經營增匯技術規程》(GB/T 46110-2025)、《造林增匯技術規程》(GB/T 46113-2025)3項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將于2025年12月1日起實施。TNC中國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小全博士深度參與了3項標準的制定過程,這3項標準是我國林草碳匯領域的創新成果與經驗總結,對鞏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助力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kjkjxw/20250909/641708.html
4.2 TNC受邀出席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
8月19日,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TNC中國項目科學主任彭奎博士受邀出席,在分論壇二“國家公園全民共享與社區治理”中擔任圓桌討論嘉賓。彭奎博士在討論發言中指出,“全民共享和社區治理”首次被設置為國家公園論壇的重要議題之一,體現出國家公園建設在理念和社會關注上的重要進步。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加強調當地居民和社區在保護中的貢獻,通過法律、規章制度、指導細則等,充分吸納當地居民和社區在保護中的理念與方法,并設計共同管理結構,是促進社區參與治理的重要體現。
TNC中國項目2001年將國家公園概念引入中國并協助云南開展實踐,探索全新保護機制。多年來,TNC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規劃與管理、全民共享與社區實踐等方面持續推進研究和示范,從棲息地修復、社區參與、志愿者體系、自然教育等方面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在地經驗,多次參與國家公園立法建議,助力我國國家公園的高質量建設。
彭奎博士(右三)在分論壇二“國家公園全民共享與社區治理”中擔任圓桌討論嘉賓。? 權常欣
4.3 TNC香港與中國科學院團隊合作開展研究并發表論文
中國科學院韓寶龍博士研究團隊與TNC香港團隊合作開展了城市NbS適應氣候變化主題研究。近日,研究成果在《生態指標》(Ecological Indicators)上發表,題為《沿海地區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助力新建城區提前適應氣候變化》(Pre-adopting New Urban Areas to Climate Change with Coastal Nature-based Solutions)。
現有NbS城市規劃框架缺乏針對新建城區且基于空間與生態系統的專項評估體系,該研究構建了一套整合風險與韌性指標的“綜合海岸脆弱性指數(CCVI)”,創新提出了空間衰減模型,并以香港規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NMD)為例,模擬了2100年不同情景下的脆弱性動態變化。結果顯示,與2021年基準水平相比,海平面上升情景(SSP4.5)會使海岸帶脆弱性上升20.73%;而NbS生境恢復可使脆弱性降低6.01%。研究強調,將NbS與城市化進程相結合,可實現7.52%的脆弱性降幅,印證了前瞻性NbS空間規劃的有效性。該CCVI 框架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據,在新建城區總體規劃中優先布局NbS。
相關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5006235
本期編輯
彭昀月、劉昕然;審核:彭奎/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項目科學部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