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北京3月5日電(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林草行業開啟新征程的起點。在剛剛開幕的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向記者表示,未來的發展,林草行業要努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難點和痛點。他在今年帶來了“關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動物后續轉產轉型工作的提案”和“關于成立中國草原科學院的提案”兩個提案。
在談到關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動物后續轉產轉型工作的提案時,劉東生說,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禁食決定”)發布后,各地區各部門克服各種困難,積極貫徹落實。截至2020年年底,對在養8444.58萬只(條、頭)禁食野生動物全面完成處置,對42424家養殖戶補償工作全部完成,兌付資金71.1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6億元),約80%養殖戶已重新就業或養殖轉型,工作總體平穩有序。四川、廣西、海南、云南、重慶等5省(區、市)已明確農業農村廳為養殖轉型轉產牽頭單位。同時,受禁食政策影響的養殖戶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且大多是貧困群體,尤其是廣西、湖南、江西、廣東、云南等養殖量大的省(區),根據調研和養殖戶信訪反映的情況,禁食野生動物工作仍存在一些后續問題,需要幫助解決:一是轉型轉產幫扶措施尚未完全到位。據林草局對10個重點省區的527戶養殖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還有20%的養殖戶未確定今后生產方向;少數養殖戶損失大、債務重,轉型轉產、貸款還息等面臨較大困難。二是部分地方仍面臨資金問題。云南等部分財政困難的省區,因補償資金嚴重不足,只能通過統籌方式解決補償經費來源,相應導致了其他資金缺口。此外,資金缺乏也是幫扶措施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三是零星進京上訪仍時有發生。雖然補償工作已完成,但少數養殖戶認為補償標準低、養殖設施未納入補償范圍,仍存在不滿情緒。
為鞏固禁食野生動物工作成果,引導養殖戶開拓新的發展渠道,劉東生建議:
第一,繼續做好轉型轉產幫扶工作。進一步夯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對轉型轉產和生活困難的養殖戶持續跟蹤、引導幫扶。一是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結合當地鄉村振興或農業發展項目,給予優先幫扶。二是金融部門根據實情研究出臺延期還貸、減息降息的措施。三是林草部門持續跟蹤轉產轉型實際情況,引導養殖戶轉向種養殖業、林下經濟、林產品生產加工等產業項目,統籌生態護林員等林業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符合條件的養殖戶就業。
第二,妥善解決遺留資金缺口和幫扶資金困難。對地方政府統籌資金用于補償兌現所遺留的資金缺口和幫扶養殖戶轉型發展面臨的資金困難,建議財政部繼續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適當予以補助。
在談到關于成立中國草原科學院的提案時,劉東生說,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草原面積位居世界前列。草原是我國北方和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對防沙治沙、涵養水源、民族團結、邊疆穩定、食物安全、鄉村振興、應對氣候變化等有重大意義。當前,我國草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草原退化面積大、比重高,草原保護修復任務重、難度大。既要加大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又要科學合理利用草原,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推進我國草原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堅強有力的草原科技做支撐。
劉東生指出,目前,我國草原科技工作十分薄弱,支撐能力嚴重不足。一是草原科學研究機構力量分散。目前我國草原科研機構分布在農業農村、有關大專院校等單位,總體上看力量分散、規模較小、合力不足。國家林草局作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主管部門,目前沒有一家直屬草原科研機構,在體制機制上制約了行政管理與科技支撐的有效銜接。二是草原科學研究缺少領銜機構。在自然資源研究領域,我國農、林、水等部門均設有國家級科學研究院,而作為占國土面積最大的陸地自然資源,草原科學研究還沒有這樣的領銜機構,與大國地位、科技需求不相稱。這也是造成我國草原科學研究成果少、隊伍小、經費缺、高層次人才不多的重要原因。因此劉東生建議,成立中國草原科學(研究)院,筑牢草原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理論和研究基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