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
春分時節,萬物生長
上回說到
戴維神父將黑白熊運回法國
經研究鑒定后
這一神奇的可愛物種
被人類定名為“大貓熊”
吃瓜
那這個“大貓熊”又是怎么變成了“大熊貓”的呢?
2018年11月5日,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的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專家組一行來到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79年,是以保護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和人文風光(圖片來源:保護區)
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傳教育工作成效顯著。
自2015年3月開辦北川自然學堂以來,已累計為綿陽和北川的小學生開展免費公益自然體驗活動171期,接受生態教育4400多人次。
北川學堂一瞥(圖片來源:劉方正)
北川學堂活動照片
(圖片來源:保護區)
保護區還創辦了《北川生物多樣性簡報》,目前已經連續編印9期2000余本,榮獲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2017年度科普宣傳優秀讀物。
北川生物多樣性簡報(圖片來源:劉方正)
小編
說了這么多,之前的大貓熊的故事呢?
在后面呢,先鋪墊下。
師兄
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普宣教人員給我們講起了大熊貓和貓熊的故事:
戴維神父將他獲得的黑白熊送到了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后認為:
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命名為“大貓熊”或“貓熊”。
在1939年我國重慶的一次動物標本展覽中,“貓熊”標本吸引了大量觀眾和記者的注意。
由于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
所以,我們國寶大熊貓的名字是被國人叫錯了,并自然而然的流傳了開來。
事實上,大熊貓在分類上的位置是動物學家存在爭議的地方。從形態、骨骼、牙齒、器官和基因等不同角度上看。
這些不同的學術主張更好地反映出大熊貓這一物種的獨特性,尤其是在研究物種進化和生態適應方面的重要性。
感謝在北川學堂(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學習到的生物多樣性知識。
最后附小朋友的大熊貓繪畫,并祝大家豬年好運。
來自北川學堂上小朋友的繪畫(圖片來源:劉方正)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