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國科協立項支持,中國植物學會主辦的植物科學賦能生物“智造”與綠色發展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近3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圍繞相關議題開展交流研討。本次沙龍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肖裕擔任執行主席,廈門大學副教授張海擔任學術秘書。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黃金泉以“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和應用”為題,從植物天然產物的重要性角度,介紹了棉花棉酚的代謝途徑和合成過程,以及植物源天然產物在藥物和疫苗佐劑合成中的應用。與會青年科學家就植物源天然產物的合成機制、生產應用、模型預測等提問交流。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汪亞中作“有性生殖與無融合生殖,多倍體基因組設計與多倍體育種”報告,介紹雜種優勢與利用對農業育種的意義,并分享有絲分裂替代減速分裂的MiMe體系對提升傳統雜交育種效率的作用,提出多倍體基因組設計應用及設想。與會青年科學家就染色體加倍的育種優勢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等提問交流。中國農業大學徐港以“飼草通用大語言模型介紹與展望”為題,分享多模態大語言模型在育種設計、問題決策、知識圖譜構建和蛋白酶功能研究中的應用。與會青年科學家就人工智能對智慧育種領域的推動、算法決策準確性及大語言模型應用范圍等提問交流。
自由發言環節,青年科學家們圍繞植物科學如何“智造”萬物、人工智能與農業育種創新、未來農業發展暢想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提出了諸多創新性的見解。期間,北京大學教授葉敏、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海汐與青年科學家們進行深入交流,并對青年科學家提出的觀點進行點評。
與會青年科學家一致認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制造技術在當前資源緊張及需求增長情況下面臨嚴峻挑戰。隨著大數據和生物技術大發展時代的到來,植物生物制造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將通過與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基因工程改造、算法模型預測、高通量測序等前沿技術交叉融合,為植物育種、生物制造和綠色發展帶來全新的變革。未來應推動植物細胞工廠、基因工程、組學技術和人工智能設計的精準高效利用,實現植物科學高效賦能生物制造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會后,青年科學家們赴華大北京創新中心、國家植物園實地考察,了解植物科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技術,進一步加深對植物大數據利用、功能研究和農業育種等方向的理解和認識。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