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之邊的綠色傳奇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調研
塔克拉瑪干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在這里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硬骨頭”中的“硬骨頭”。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一株玫瑰花苗栽進塔克拉瑪干南緣的沙土,3046公里的綠色防護帶把34萬平方公里的黃沙全部圍了起來,建成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生態安全屏障,約是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的3倍。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成功,意味著作為“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取得階段性標志成果。
為什么要用綠色防護帶把沙漠圍起來?這么大的流動沙漠是怎么被“鎖”住的?圍上“綠邊”就算治好沙漠了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深入調研。
一、“鎖邊”之路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四周分布著阿克蘇、喀什、和田、巴音郭楞以及阿拉爾、鐵門關、圖木舒克、昆玉等地區、州、市的幾十個縣(市)。
這片閃耀著文明光輝的土地,曾留下張騫西行的足跡、馬可·波羅東游的身影,但也暗涌著自然的威脅。黃沙在上千年的時間里不斷流動,湮沒曾經的綠洲。同時,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區域分布著我國三分之二的風沙口。大風席卷沙塵而來,有時會形成數十米高的“沙墻”,遮天蔽日。風沙逼人退,和田地區的策勒縣城曾經因風沙侵襲被迫3次搬遷,流沙一度逼近到縣城外1.5公里處。
為了生存與發展,在這片大漠之邊,人與沙的征戰從未停歇。
新中國成立后,在喀什、和田等地設立了防沙治沙試驗站,研究沙漠特性,尋找治理可能。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之后,《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規劃(1991—200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防沙治沙若干規定》等相繼實施。數十萬人與塔克拉瑪干搏斗,遏制了沙漠擴張勢頭。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作為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崇高事業,要求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被列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區域之一,防沙治沙工作持續推進。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強調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彼時,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色防護帶還有285公里空白區。經過60多萬人次500多個日夜的奮戰,綠色終于填滿了空白。
40多年來,新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400萬畝。人工綠洲面積從1990年的5.96萬平方公里增長至2024年的10.45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超過4.2萬平方公里,2019年首次出現沙化面積由增到減的拐點,結束了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區的歷史,實現荒漠和沙地面積“雙縮減”。
“綠增沙減”的轉變,不僅上演在茫茫大漠,更深植在人們心田。阿克蘇地區沙雅縣胡楊林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吾斯曼·買買提對記者說,小時候巴扎(集市)里有人把砍掉的胡楊當柴火賣,現在百分之百沒有這樣的事,沙塵天氣少了,農牧民享受到好環境,都主動植樹護林。
2024年11月28日,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生態安全屏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成,我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被3046公里的綠色防護帶“鎖”住,戴上了“綠圍脖”。上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治理示意圖(新疆日報社供圖 張永 繆蓉/設計)。下圖為2024年6月15日拍攝的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新華社記者 丁磊/攝)。
二、何以“鎖邊”
遙感“俯瞰”塔克拉瑪干的“超級工程”,仿佛用筆給一片蒼黃描了圈綠邊。然而,紙上易畫,現實難為。
一難在工程量大。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相當于2個河南或3個浙江,給如此大的沙漠圍上綠色防護帶,無疑是一項浩大工程。二難在沙漠流動性強。塔克拉瑪干超過70%是流動沙漠,綿延的沙丘最高達300米左右,接近一幢摩天大廈,8級大風以六七十公里時速吹著沙丘快速移動,極易形成沙丘活化、流沙入侵等危害。三難在自然條件嚴酷。這里氣候極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而平均年蒸發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夏季炎熱,氣溫可達六七十攝氏度,土地鹽堿化嚴重,植物難以生存。四難在基礎設施短缺。沙漠邊緣水電設施不足、交通不便,大規模人工建設舉步維艱。
哪里“卡脖子”,就從哪里下手。調研中,記者見識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治沙的種種做法。
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多管齊下。如何讓流動的沙丘“靜”下來?工程治沙展身手。草方格、尼龍網等一格一格沙障連綿成人與沙對弈的大棋盤,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風力,攔截沙粒,巧妙“以靜制動”。如何讓植物在惡劣環境下存活生長?生物治沙有妙招。在一輪又一輪義務植樹綠化家園大會戰中,治沙人不斷發現并總結植綠護綠方法,遵循以水定綠原則,適地適樹、適時適法,科學搭配喬、灌、草,讓生命在沙漠中生長、繁盛。怎樣破解水電等資源短缺難題,提高治沙效益?科技治沙顯神通。光伏治沙被形象地稱為在沙漠里“種太陽”,利用沙漠充足的日照,光伏板上發電,驅動抽水、滴灌,滋養附近植被,板下扎草方格,縛牢沙土、降低風速。此外,地下苦咸水淡化、循環水凈化、智能滴灌等技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形成光、電、水、綠良性循環,讓治沙如虎添翼。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不同地區,沙源不同、氣象和水文條件各異。針對不同情況,治沙工作確立了“南鎖、東擴、北增、西護、中阻”5條戰線。沙漠南緣是向昆侖山擴張的主要方向,風力強勁且沙化風險極高,治理重在“鎖邊”,保障沿線綠洲生態安全。對東邊與庫魯克沙漠之間的綠色廊道,擴大防護帶寬度。北緣,我國最長內陸河塔里木河蜿蜒而過,近1700萬畝天然胡楊林沿河鋪展,重在加強荒漠河岸林保護修復,增加林網、林草帶。西邊分布著較多農田和果園,關鍵是提高防護田園能力。沙漠腹地,波浪般起伏的沙丘間,4條沙漠公路如巨龍縱貫,和田河、克里雅河等多條水系似玉帶蜿蜒,主要措施是阻擋流沙、修復植被,從而阻沙護路、護河。
綠富同興,既治沙又用沙。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緯39度線,是一條探險界的標志性線路,曾因風險高、挑戰大而被稱為“進得去、出不來”之地,如今卻成為游客體驗沙漠之旅、感受生命之美的好去處。景區常態化吸納周邊3個村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還有村民養駱駝、開農家樂。除了旅游,以林養林讓森林成為“錢庫”,是致富的重要路徑。策勒縣阿日希村把沙丘變成棗樹林,發展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紅棗產業,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2000多元增至2024年的20000多元。此外,發展沙生植物產業,是又一做法。以肉蓯蓉種植為例,肉蓯蓉是一種中藥材,被稱為“沙漠人參”,寄生在梭梭或檉柳根部。十多年來,沙雅縣種植梭梭、檉柳等防護林超過27萬畝,既防風固沙,又為肉蓯蓉提供寄主,目前接種肉蓯蓉超11萬畝,預計今年產值上億元。
創新機制,協同發力。沿塔克拉瑪干邊緣的千里之行,所見一處處綠染黃沙的美麗嬗變,所聞一個個沙里生金的動人故事,都離不開合理、高效的治沙機制的支撐:區級統籌、部門協同、地縣落實、兵地聯動、群眾參與。自治區層面成立“三北”工程攻堅戰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指揮部,把各方面力量、水地電等各類要素納入一張圖調度。發展改革、林草、水利、電力等多部門協同發力,資金、技術隨項目走,直抵沙區一線。環塔各地打破行政區劃,聯合劃定治理單元。兵團團場與地方鄉鎮簽訂“共治協議”,同栽一片林、同巡一條路?!按_權到戶 合作經營”改革鋪開,沙地承包權量化到人,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銷售,農戶以土地或勞務入股,年終按股分紅,實現了從“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的轉變。
三、怎樣續寫綠色傳奇
塔克拉瑪干的綠色傳奇,是我國荒漠化治理的生動縮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活實踐。當前,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一過程比喻成“滾石上山”,強調“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如何為“滾石上山”提供持續動力?怎樣續寫綠色傳奇?
把“綠圍脖”織厚,鞏固提升成果。塔克拉瑪干確實系上了“綠圍脖”,但綠還不穩固,尚處在用沙障和植物等拴住流沙的初級階段。隨著今年發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北”工程六期規劃》推進實施,塔克拉瑪干治沙已從“鎖邊”邁入“擴邊”新階段,環塔各地把工作重點轉向擴綠增綠,持續強化鞏固提升。實踐帶來啟示,只有沙漠邊緣植被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足夠高,“綠進沙退”的成果才可以穩定延續下去。繼續打好治沙戰役,需要壯大抵御風沙的生物“軍團”,新栽的植物要加強管護,多年來種下的部分植物需科學撫育,還應積極培育和試種更多適應沙漠環境的新物種,探索更多有效的植物配置模式。
宜沙則沙,系統治理。治沙是為了讓沙漠全變成綠洲嗎?荒漠化治理是“越綠越優”嗎?塔克拉瑪干的實踐告訴人們,不能走進這兩個誤區?;哪顷懙厣鷳B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物圈平衡不可或缺。沙漠自身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生態系統,不只有沙,還涉及多種地貌地質與動植物資源。因此,治沙人的眼中也不能只有沙,而需從全球生態整體著眼,遵循不同類型荒漠的形成、發育規律,宜沙則沙,統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多種生態資源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推動科技治沙“迭代升級”。科技治沙的力量有目共睹,但也需不斷“更新系統”、“升級應用”。對基礎性課題,例如荒漠化形成機制、荒漠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生態系統恢復機理等,還需加強研究,以推動關鍵性技術取得質的突破。對應用中的技術,必須避免拿來主義和一勞永逸的思想,進一步完善使用規范。比如光伏治沙,有人認為鋪上光伏板就完事大吉了,事實上,光伏板下如果沒有相應的固沙措施,已治理的土地依然有可能再次沙化,必須不斷細化應用場景,提升技術落地的適應性。對更高效、精準的新興治沙技術,比如效率是傳統人工數十倍的智能播種機器人和智能灌溉等,則需要進一步健全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加快創新研究與應用,建立并完善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
統籌治沙與致富。在塔克拉瑪干,從治沙到用沙的蛻變,充分證明“點綠成金”、“沙里淘金”是可行的。當前,環塔各地一方面著力發展綠洲生態農業,對紡織服裝、化工等傳統工業進行綠色改造,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產業上尋求新突破,推動產業生態化;另一方面,促進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通過延伸蔬果、沙生植物等產業鏈、市場鏈,促進生態產業化。實踐證明,把“綠邊”染成“金邊”,需要進一步統籌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既格外珍惜治沙成果,又向生態要紅利,通過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編輯:王爽宇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