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本質上是各行業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生態欠賬,環境本身沒有問題。建設美麗中國不是生態環境部門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交響樂’。”今年全國兩會,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中國環科院首席科學家李海生,這位深耕生態環保事業四十載的“科技老兵”,依然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環境立法領域,致力于為各行各業注入“綠色基因”。
去年全國兩會,李海生提交了一份關于礦產資源法修訂的建議,提出提升礦產資源法中的“含綠量”。令他感動和欣慰的是,這一建議最終被采納。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將生態文明要求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的全過程?!斑@充分彰顯出我國的立法機構和相關部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李海生說。
今年,他將目光投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聽起來,這部法律似乎與生態環境保護關聯不大,但李海生指出,2023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70億噸,絕大部分依靠船舶運輸,這些船舶普遍使用重柴油,每年會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亟須在法律層面加強約束和控制,進而削減船舶在海上運輸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一名生態環保工作者,李海生希望推動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法律條文中,提升這些法律的“含綠量”。
李海生認為,環境污染需要從源頭控制,要從法律層面推動各行各業行動起來,投身到美麗中國建設當中,從根上減少污染的產生和對環境的破壞。
“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入清水,想將墨水完全提取出來百倍艱難,必須在源頭擰緊環?!y門’。”他形象地比喻道。
“源頭防、協同治”是李海生一貫堅持的理念。多年來,他專注于大規模建設開發活動的累積性污染控制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并在京津冀、長江、黃河等重大戰略區探索了“1 X”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科技力量。
未來,李海生將把多年積累的認識和體會,應用到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污降碳工作中,重點關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問題。同時,他將繼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提升我國在環境標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