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在黨的一百零三歲誕辰之際,在西北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綠色林海中飄揚著一面鮮紅的黨旗,那是大漠深處一抹最動人的紅色。
每逢“國慶”或者“七一”等重大節日,郭建軍一家就要莊嚴地在林海中升起黨旗。
到目前為止,他們一家已經在綠色的林海中更換了27面黨旗。與以往不同的是,之前的26面黨旗是與黨同齡的郭成旺老人更換守護的。去年老人去世后,現在這面嶄新的黨旗是老人的繼承人——郭建軍更換的。
郭建軍仰望著鮮紅的黨旗,自言自語地說:“這是我們的傳家寶,是守護林海的最大功臣!”他哽咽著回憶起十三年前爺爺入黨時的情景?!盃敔斶@輩子很少落淚,但拿到黨員證的那一刻卻忍不住落淚了,因為他期盼了太久。從24歲開始爺爺就心心念念要入黨,后來因為介紹人的去世就一再耽擱,直到90歲才入黨。爺爺和共產黨一起出生,一起長大,一路看著共產黨成長壯大中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大的犧牲!爺爺生前常說:‘如今這么美的社會,哪一點不是共產黨打拼來的,我和共產黨血脈相連,知根知底,所以哪怕90歲,哪怕是全中國入黨年齡最老的黨員,我也要入黨,入了黨我的心就有了著落,腰桿就挺直了!再說黨旗照著我,心里就亮堂,心里有了黨員標桿,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朦h后的爺爺堅持把一面黨旗插在沙梁上。”
這些樸實的話,直戳筆者心底,讓人不禁淚濕眼眶。是的,郭建軍的爺爺郭成旺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共產黨從搖籃誕生到成長壯大的百年歷程。他們一家更換了27面黨旗,不變的是對黨的忠誠和信仰,這是綠色的傳承,更是紅色血脈的延續。
望著這片綠色的林海,筆者懷念起治沙種樹的前人——郭成旺老人,這是他生前種在祖國大地上的綠色,是他交給黨的一份莊嚴答卷。
毛烏素在蒙古語里的意思為“壞水”,毛烏素沙地曾被稱為“死亡之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分布在陜西省榆林長城沿線以北。
靖邊縣正好處于毛烏素沙地南緣,是西北風沙吹入內地的“咽喉”和“關口”。“靖邊在沙邊,風沙禍害人,白天點油燈,夜里活埋人”的順口溜就是當時的實際狀況。
風沙是不斷流動的,這里的沙地不僅禍害當地人,也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大氣候。在20世紀末的中國內陸,每年春季都會發生嚴重的沙塵暴天氣,這其中就有來自毛烏素沙地的風沙。另外毛烏素沙地不停向內地擴張,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超5億噸,而涌入黃河的泥沙又會帶來嚴重的黃河水患,嚴重威脅到中原地區的生態安全。
郭建軍所在的毛團村在毛烏素沙地的腹地,這里是風沙的前沿陣地,也是沙患的重災區。20世紀80年代,這里黃沙漫漫、寸草不生,良田和房屋不斷被黃沙吞噬。據郭建軍回憶,那時的日子真叫難啊,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村民一年中有半年是踩著沙土就上房,扒開沙土才進屋。春天,風卷沙飛,天昏地暗,剛剛露土的莊稼苗被風吹得打轉轉;秋天,晨冷、午熱、晚刮風,眼看吃到嘴邊的糧食,一場大風過后,莊稼東倒西歪,成了光稈稈。
面對這千年的風沙“詛咒”,郭成旺及其家人扛起鐵鍬開始了與大自然的抗爭之路。在70年代,郭成旺為村集體治沙護林。80年代包產到戶后,老人承包了萬畝黃沙,開始帶領家人一起治沙。他以沙為基,以樹為鏨,用雙腳在沙漠里踩出16萬公里的足跡,相當于繞赤道整整四圈,治理黃沙4.5萬畝,相當于30平方公里的面積,他用治沙的腳步丈量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
憑著這份堅守和忠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郭成旺老人先后獲得國家林業局授予的“優秀護林員”稱號、陜西省勞動模范等10多個中省市縣獎項。他的感人事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
生前,最讓老人欣慰的不是這些“軍功章”,而是子孫和他治沙一條心,他高興治沙事業有了接班人。生后,孫子郭建軍及他的孩子不負老人遺愿,穩穩地握住接力棒,繼續守護這片綠色的林海。
今年52歲的郭建軍回憶,從孩童時就跟著他的爺爺開始治沙種樹。在他的人生底色里,治沙成了他一生的事業。
郭建軍講述:1985年,當時我15歲,記得有家人要坐月子,但在方圓幾公里都找不到一根柴火做飯。爺爺跪在黃沙梁,手里攥住一把黃沙苦苦地質問道:“這不是老天不讓人活嘛,活人怎能就這樣被沙子欺負死?”于是,爺爺積極響應政策承包荒漠,貸款四千多元,買下五萬株樹苗,動員全家開始植樹造林。從村里到沙地,來回要走4個小時,每天天不亮,我和爺爺扛著鐵鍬、拿著斧子,背著樹苗、帶著干糧就出發了,一干就是一整天。然而,在沙漠上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樹苗種下沒多久,就被一場大風連根拔起。2000棵樹苗僅剩1棵存活下來。村里人都說我們傻。沒想到人稱“犟板筋”的爺爺這回還真“犟”上了,他相信能活一棵,就能活十棵、百棵、千棵。爺爺最初種下的那一批樹,現在粗到兩個人都抱不住。為了種樹、護樹,我們干脆把家搬到了十幾公里外荒無人煙的沙窩里,過上了近乎刀耕火種的野外生活。直到2016年,這里才開始通電,家里才有了電燈,孩子們在晚上才不用點煤油燈看書寫字了。
為了生存,漸漸地種樹成了一家人的大事。郭建軍的婆姨喬蓮琴說:“我就在這個沙窩窩里結的婚,為了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沙窩窩里種樹,孩子們在讀小學前就沒有見過沙窩外的生人。每次要吃大白菜等新鮮蔬菜,我就要從村里十幾里路上背回來,上沙梁背著菜往上爬,下沙梁人跟菜一起遛?!惫ㄜ娫诮Y婚時答應她等孩子出生就離開這個沙窩窩,可如今她都當上了奶奶,還依然要在這片沙里繼續種樹、護樹,估計這一生也只好跟這個“小犟板筋”犟上了。
創業難,守業更難。說起今后的護樹之路,郭建軍說:“不怕吃苦受累,我始終相信黨和人民一條心,一定會為這難得的綠水青山守護好發展的屏障。相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p>
是的,郭家四代人用愚公移山的毅力,用青絲變白發的堅守,用初心不改的傳承,四代人的接力,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4.5萬畝沙漠變綠洲,用一片綠色的林海詮釋信仰的力量。
如今,這里已經是鳥語花香,林木成海。東坑鎮借助這道綠色屏障,已成為西北的蔬菜重鎮,各種蔬菜飄洋過海,遠“嫁”異鄉,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安康。
郭成旺是我們身邊一個最普通的農民黨員,郭建軍也只是一心向黨靠攏的樸實農民,他們身上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和勤勞勇敢的智慧勇氣。在陜北大地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涌現出無數像郭成旺和郭建軍一樣的治沙造林英雄和默默無聞的勞動人民,在黨的帶領和政策指引下,他們戰天斗地、矢志不渝,共同在中國西北的毛烏素沙地南緣筑起了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實現了從“生命禁區”到“塞上綠洲”的逆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