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兩只黑頸鶴在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協克帕提濕地鳥島“閑庭信步”。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攝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協克帕提濕地鳥島,保護區管理局高原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徐俊泉舉起望遠鏡,向南邊的一處草甸仔細觀察:“衛星跟蹤器顯示,‘W00’號黑頸鶴已經回來了,真想再看看這只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長途遷徙的小家伙!”
徐俊泉要找的這只“W00”號黑頸鶴,去年5月在保護區出生,8月被佩戴衛星跟蹤器和環志。通過對“W00”發回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今年7月,科研人員新發現了一條不同于以往的黑頸鶴遷徙路線——從出生地依協克帕提濕地一路向南,歷時4天飛到越冬地西藏林周縣,行程約950公里,越冬后又依原路返回到繁殖地。與國內已知的6條黑頸鶴遷徙路線相比,這條遷徙路線長度中等偏長,“但更精確的遷徙路線,還需更多樣本量支持。”徐俊泉說。
黑頸鶴被稱為“鳥類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每年9—10月,它們“拖家帶口”飛往越冬地,來年4—5月再從越冬地回到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產卵孵化,養育幼鳥。依協克帕提濕地鳥島是黑頸鶴在我國最北端的繁殖地之一,繁殖季共有180—220只棲息于此。
7月1日,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雅的黑頸鶴正在草甸間行走、覓食。新疆日報/石榴云記者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攝
去年以來,保護區與北京林業大學鶴類研究團隊共同開展黑頸鶴衛星跟蹤與環志工作,除新發現這條遷徙路線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遷徙細節,“從遷徙路徑與用時來看,新疆阿爾金山保護區內黑頸鶴傾向于快節奏的遷徙策略,為期4天的遷徙路途中,前兩天的遷徙距離就達到659公里,占到全程近七成,中途不作長時間停留。”徐俊泉說。
“鳥類是濕地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重要指示物,對鳥類的關注,也代表了人們對生態系統安全的重視。”北京林業大學鶴類研究團隊新疆項目負責人陳嘉珈說,“發現這條新的遷徙路線,對于開展黑頸鶴多地區聯合保護和相關科研工作有著重要作用。一個月后,保護區還將和我們一起,為更多黑頸鶴佩戴衛星跟蹤器和環志,希望能收集更多數據,使我們對黑頸鶴遷徙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
https://tnews.xjmty.com/app/slyapp/sh/202207/t20220719_8033992.html?diggurl=http://st-app.xjmty.com/open/digg/index&cid=8033992&aid=1&sid=10001&action=like&digg=3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