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的當天,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孫建博代表沒有在北京多作停留,而是立即趕回了450公里之外的淄博。
3月12日是植樹節,他所在的林場要舉辦以“忠誠守護綠水青山,做大做強金山銀山”為主題的植樹節暨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全場黨員干部到附近的良莊營林區小寶山種植白皮松。在回程的車上,他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植樹造林,事不宜遲!”
這不是孫建博一個人的態度。從北方“綠色屏障”黑龍江到南方“植物王國”云南省,從西部的水源涵養區甘肅到東部的森林資源大省山東,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多位當地的代表委員,得到的回答頗為一致:當植樹造林的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2035年遠景目標——森林覆蓋率達到24.1%。對這一目標,代表委員們怎么看?“碳中和”遠期規劃下的植樹造林事業,又該怎么干?當“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第一個植樹節悄然而至時,他們又有何打算?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瞄準24.1%目標:將“兩山論”做好做實,何愁實現不了?
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的甘肅省慶陽市境內,兼有山川、塬梁、峁溝地貌,曾飽受干旱缺水卻又降雨集中等造成的生態環境脆弱之苦。
這些,曾經讓慶陽市席溝圈村黨支部書記馬銀萍代表坐不住、睡不好。改變環境,首先從改變自身開始的。
馬銀萍說,我們將農田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有機融合,把田間道路、灌排溝渠清理亮化等工程與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等統籌規劃,打造人民群眾認可的、宜居的美麗鄉村。
將思路落地,長久堅持下去,改變發生了。
現在的席溝圈村,綠樹成蔭,芬芳遍地,成了“小而美”的代名詞。這次兩會,她帶來的一個數據可以作證:“十三五”期間,我們村新增植樹造林面積達到了500畝。
從荒山禿嶺的“要飯林場”,變成了森林覆蓋率94.4%的“最美林場”,孫建博代表的經驗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落地。
“實行‘一場兩制’的創新發展模式,林場保生態,企業創效益,公園創品牌。”孫建博告訴記者,一方面,原山林場的首要工作是做好生態資源保護,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加,林區內實現24年零火警,實現有蟲有病不成災;另一方面,我們將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森林,又推動綠景、美景走出林場、走向城市,打造了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文化等產業。
在原山農場,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森林覆蓋率達到24.1%?無論是馬銀萍代表還是孫建博代表都認為,將“兩山論”做好做實,這個目標何愁實現不了?
布局未來5年:推動全民義務植樹,需要創新手段,更需持之以恒
不得不說,在植綠增綠上,云南底子太好。
云南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幾乎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所有品種,“植物王國”“天然花園”名不虛傳。這一切,是九三學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委員的自豪。
不過,即使森林覆蓋達到了達65.04%,云南人仍不滿足。他們把每年6月定為“植樹月”,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公益性、義務性和全民性在全省城鄉蓬勃展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植樹方式之外,他們別出心裁地推廣“互聯網+義務植樹”的義務植樹模式。近五年來,近2萬人次通過“互聯網”方式積極參與義務植樹。
在植樹造林上,云南做得不錯,而相隔數千里之外的黑龍江也不差。
作為林業大省,黑龍江的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而天然林業資源構成了其森林資源的主體,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及完達山都是典型代表。
正因為資源豐富,干勁十足,黑龍江省人大農業林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金會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有了十足的信心。
“3月12日,我們迎來了十四五開局的第一個植樹節。”王金會代表說,我們以此為新起點,深入踐行“兩山論”,持之以恒加大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力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得更加堅固,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美好,讓綠水青山為人民創造更多財富。
而這句話,也道出了其他代表委員的心聲。
植樹更要“植”觀念
寇勇
“孟春山水喚新翠,正是植樹好時節”。明天是我國第43個植樹節,與往年一樣,各地各部門都在開展熱熱鬧鬧的植樹活動。人們相攜而出,揮鋤執鍬,種下一棵棵樹苗,為城鄉添上一抹綠色,為家園植入一份美好。
就植樹本身而言,種下一棵樹,大自然就可以收獲一叢綠。數據顯示,一棵樹平均一天能吸收15公斤二氧化碳,一公頃森林一天所造氧氣足夠七八百人一天吸用。此外森林的種種生態功能,如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等,對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張地說,善待一棵樹,就是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近些年來,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已上升為黨和政府大力倡導的重要國家戰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綠色發展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導產業綠色轉型特別是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面大旗,也是一盤“大棋”。如果說,植樹節設立的初衷,是為了鼓勵人們綠化祖國、保護環境,那么在一脈相承的新時代,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活動不僅要在形式和內容上腳踏實地,更應在觀念的植入上有所提升和創新。
當前,隨著脫貧攻堅的收官和“十四五”的開局,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逐步進入到鄉村振興的“大考”行列。一張好的答卷,展示的是濃墨重彩的美麗鄉村“三農”新風貌,反之則有可能落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窠臼。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其外延主要體現在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重要的是在保護生態基礎上的產業振興。因此,如何立足鄉村自然稟賦和順應資源、人文本色,尋求產業優勢和致富途徑,則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令人欣喜的是,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里,我國許多地區在鄉村振興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和經驗,如安吉模式、婺源模式、柞水模式等等,這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富,也是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生態環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鄉村振興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藍圖亮眼。盡管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歷史欠賬所造成的現實,以及我國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這就需要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秉持敬畏之心,自覺自愿地遵循天、地、人的和諧共處。
大自然演化規律告訴我們,久久為功才能滄海桑田。作為一場深刻的革命,綠色發展面臨著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正如一棵樹不過是生態系統中的小小一員,我們不妨把植樹節視為一次征戰的號角,挽起袖子來,把這一天的行動力,化作一次次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創新實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