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陜西省1965年建立太白山自然保護區,1982年建立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200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陜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并先后于2017年、2019年兩次修訂。
多年來,陜西省持續在秦嶺地區實施飛播造林、森林撫育、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生態工程。如今的秦嶺綠意蔥蘢、生機盎然,成為全國生態系統最完整、生態功能最全面、生態服務最優質的綠色碳庫、綠色水庫、綠色儲能庫和生物基因庫。
2021年10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復函同意開展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開啟了陜西保護秦嶺的新征程。創建秦嶺國家公園,陜西以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守護最美、最精華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落實好秦嶺生態衛士職責,是陜西心懷“國之大者”、擔當“責之重任”的重要舉措,更是讓秦嶺這座“綠色寶庫”永世長存、世代共享的關鍵措施。

大美秦嶺
6億年前,秦嶺還深藏于海底。隨著數億年的地質構造運動和一系列的造山運動,秦嶺逐漸隆起。大約1億多年前,形成了以秦嶺為“芯”的中國大陸地理版圖。 1953年,在秦嶺、渭河之間,發現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遺址。1958年,在秦嶺北麓,羲皇故里的天水和炎帝故里的寶雞,分別發現大地灣遺址和北首嶺遺址。1959年,在陜西漢中南鄭區發現距今約120萬年的龍崗寺舊石器遺址。1964年,發現距今115萬年到110萬年的藍田古人類化石……這一個個新舊石器時代的遺跡,皆是秦嶺地區“生命隆起”的記憶。 “生命隆起”于此,文明亦在此興盛。中華之華,源于華山,亦源于華胥。在中華民族傳說中,華胥氏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她是伏羲、女媧的母親,也是炎帝、黃帝的直系遠祖,她的足跡遍布以華山為中心的黃河流域。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的傳說也在此流傳,立于陜西省白水縣、距今1800多年的倉頡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漢字始祖”而建。以秦嶺地區為“宗”的周代,更是深刻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華“禮儀之邦”的美譽始于“周禮”,儒家經典《論語》也源自于此。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的西周早期青銅酒器何尊,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秦嶺黃柏塬生態風景
時代變遷、盛衰相伴。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建立,定都秦嶺山傍,一個全新國家體制“郡縣制”也于此創立。秦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等措施,對后世中國影響深遠,為華夏文明的傳承延續、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多年后秦覆漢興,坐落于秦嶺與渭河之間的長安城,成為當時全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從秦嶺腳下出發。今日漢人、漢語之“漢”源于漢朝,而漢朝之“漢”,源于漢中,亦源于秦嶺發源之水——漢水。此后,依然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隋唐兩朝,更是開創了中華古代歷史上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繁榮鼎盛的輝煌。 滄海桑田、云卷云舒。秦嶺原創華夏,見證了周秦漢隋唐的興衰更替,同時也印刻、承載著眾多中華文化瑰寶和文人墨客的心緒寄托。2500多年前,道家思想奠基人李耳,立于秦嶺腳下,仰望高山、感悟天地,洋洋灑灑寫下了數千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叭朔ǖ亍⒌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發源了早期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思想。歷代文人墨客,向往秦嶺秘境,走讀秦嶺美景,留下“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等無數千古絕唱的詩詞歌賦,讓秦嶺成為了一部千古傳頌的人文經典。 秦嶺,不止是一座山。秦嶺西接青藏高原,東連華北平原,雙手挽著南方、北方,橫跨中國三大地理階梯,縱躍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5個氣候帶。秦嶺是山連山、嶺連嶺,博通東西、和合南北的地理樞紐。因秦嶺之博大,才有南方、北方氣候之差異。也因秦嶺之博大,才形成南方、北方文化、物種等和合共生之景。 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儻駱道、荔枝道、藍關道等一個個貫通秦嶺、連接南北的棧道,既烙印著華夏民族探索開拓、奮斗進取的足跡,也是南北風云際會之途。古往今來,無數南北商旅、書生墨客在這里落腳,談論生意經,訴說寒窗苦讀心得,點評詩詞歌賦新作,交流故鄉人文風俗。他們穿過秦嶺,在不同的地域訴說自己的所學所悟、所見所感。 秦嶺阻擋著南方的水汽北上,也阻隔著北方的寒流南下,調控著南北方降水,被譽為我國的“中央空調”。秦嶺是北方植物區系和南方植物區系交會的地帶,南北坡分別以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為基,植被垂直帶譜完整復雜,呈現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自下而上形成了農耕植被帶、落葉櫟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灌叢和草甸帶。同時還具有明顯的溫帶區系性質,間斷分布類型豐富,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同緯度地區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據統計,秦嶺約有種子植物164科1052屬3839種,約占全國種子植物種類的1/7,其中囊括紅豆杉、獨葉草、華山新麥草、南方山荷葉、桃兒七、馬蹄香等大量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秦嶺還是動物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結合部,交會了東北、華北、蒙新、青藏、西南、華中和華南等動物區系成分,是我國北方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據統計,陜西省秦嶺地區有各類脊椎動物800余種,其中囊括了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金雕、豹、林麝等眾多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讓秦嶺成為我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一和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朱鹮 張永平攝
水是生命之源,而山是水之命脈。秦嶺水資源年儲量達220多億立方米,約占黃河水量的1/3,堪稱一座巨大的“水庫”。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秦嶺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秦嶺與黃河、長江組成的“一山兩河”地帶,是地球創造的一個“地理奇跡”。秦嶺之水,既有黃河水,又有長江水,黃河與長江和合共享了秦嶺。 秦嶺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地、水源保護地、水源水質影響控制地。秦嶺南麓的“兩江”——嘉陵江、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和第二大支流,北麓的“四河”——渭河、洛河、洮河、大夏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秦嶺這“兩江”“四河”注入長江、黃河,進而豐沛著三峽、丹江口、三門峽和劉家峽這“四庫”。其中的丹江口水庫,更是被譽為“亞洲天池”,冠以中國第一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中國重要濕地保護區等稱號。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落成通水,秦嶺之水從丹江口水庫直通北京頤和園團城湖。在這1200余公里的水路上,滋潤著京津冀和華北大平原,養育著南陽、平頂山、鄭州、北京、天津等20多個城市上億人口,僅北京城直接受益人口就超千萬,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此外,秦嶺之中的石頭河水庫、褒河水庫、黑河水庫、“關中七十二條峪”等,還是關中平原和陜南地區的重要水源,是西安、漢中、楊凌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陜西各界就聚焦秦嶺保護,提出加強秦嶺整體保護、建設秦嶺國家公園的建議提案。2006年,陜西省林業局提出籌建“秦嶺中央國家公園”。2019年,在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組織下,首支秦嶺國家公園國家考察隊進入太白山實地考察,并形成調研報告。2020年,建設秦嶺國家公園納入《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寫入陜西省第十四屆黨代會報告……創建秦嶺國家公園,是長期以來陜西人的夢想。 2021年10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復函同意開展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全省上下高度重視、同心聚力推動各項創建工作。2021年11月,陜西省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所涉6市人民政府和22個省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建設秦嶺國家公園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創建工作。編制完成了《秦嶺國家公園科學考察報告》《設立秦嶺國家公園符合性認定報告》《設立秦嶺國家公園社會影響評價報告》《秦嶺國家公園范圍和分區論證報告》和《秦嶺國家公園設立方案》。深度對接《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成果,科學劃定了秦嶺國家公園范圍分區。同時,編制出臺《陜西省國家公園原生態產品認定辦法(試行)》,建立部門聯動的秦嶺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機制,持續完善秦嶺國家公園保護制度體系,確保候選區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全。 
羚牛 關克攝
秦嶺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沿陜西秦嶺山系主梁,東至渭南老爺嶺、西至陜甘省界馬家溝、南至勉縣大溝頂、北至華州李家堡。涉及陜西省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市20個縣(區)102個鄉(鎮)。創建中的秦嶺國家公園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森林覆蓋率94%,區域內記錄有野生脊椎動物79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6種;高等植物31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2種。 近幾年,秦嶺國家公園候選區保護地管理機構建立穩定巡護隊伍,制定巡護督查制度,開展常態化巡護監管,嚴防森林火災、生物災害、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救助保護工作,大熊貓、朱鹮等人工繁育種群穩定增加,紅豆杉等物種遷地保護成效顯著。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持續恢復性增長。監測顯示,秦嶺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不斷擴大,面積540多萬畝,野外遇見率、數量增幅和種群密度均居全國之首。朱鹮數量由孤羽7只,到如今萬鹮翱翔,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秦嶺石蝴蝶累計野外回歸人工培植植株1.4萬余株,破除瀕臨滅絕的窘境。陜西羽葉報春共野化回歸1500余株,并播種數萬粒種子,有效壯大了野外種群。 
大熊貓 關克攝
此外,陜西還積極探索建立社區共建共管機制,組建管理機構、地方政府、社區群眾、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共管理事會,初步探索建立多方協調管理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管理。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實施“青山公益自然守護行動”——秦嶺國家公園社區生態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項目,探索總結多方參與促進國家公園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研究布局秦嶺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為生態保護助力社區發展尋找著力點。持續組織開展原生態產品認定相關工作,強化國家公園品牌,引導社區產業發展轉型,促進國家公園建設與當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同時,持續開展科普宣教活動,發布地方標準《國家公園標識系統建設規范》,組織開展秦嶺國家公園標志設計和宣傳語征集工作,連續多年舉辦秦嶺大熊貓、朱鹮等主題文化宣傳活動,先后出版《聆聽秦嶺·明星動植物》《聆聽秦嶺物種之語》科普有聲讀物,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組團成為第十四屆全運會吉祥物。建立國家公園志愿者服務機制,吸納志愿者400余人,多次開展“大美秦嶺 熊貓陜西”進課堂志愿者活動,與環保社會組織合作開展“朝陽村科學志愿者”“大古坪自然觀察節”等活動,為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金絲猴
祖脈秦嶺、綠色國芯。當好生態衛士,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與共同使命。陜西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記殷殷囑托,全面加強秦嶺生態保護修復,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切實守好這一方山水,讓祖脈秦嶺永續煥發生機活力,為子孫后代留下最美、最獨特、最寶貴的生態資源。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