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進程的加速,風能和太陽能的開發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進。這一過程不僅關乎能源結構的調整與氣候目標的實現,也與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密切相關。通過科學的空間規劃,可以在能源開發與自然保護之間建立動態平衡,從源頭降低開發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此外,合理的空間規劃還能夠優化能源設施布局,提升開發效率,避免因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確保能源轉型在生態可持續的前提下推進,最終實現能源轉型目標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贏。
《風能和太陽能開發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 for wind and solar developments and associated infrastructure)聚焦于風能和太陽能開發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鑒于可再生能源的轉型不僅需要助力實現氣候目標、保障能源供應,還需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因此,在推進風能和太陽能開發的同時,必須確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報告闡釋了可再生能源空間規劃的內涵及其在能源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梳理了現有的主要空間規劃方法及要素,并提供了多個實踐案例,涵蓋規劃流程、各方職責及實踐方式,以供政府規劃部門、項目開發商等相關方參考。
《風能和太陽能開發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
自然安全能源轉型的空間規劃
隨著全球范圍內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迅速擴展,政策制定者、從業者和環境保護者日益認識到,亟需及時開展協調一致的空間規劃,以滿足可再生能源加速轉型的需求,同時兼顧溫室氣體減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合理的能源開發選址可能導致自然棲息地的破碎化與破壞。若規劃不當,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顯著負面影響。
可再生能源的空間規劃關鍵在于其需在生態適宜的陸地或海洋景觀的尺度上進行統籌安排。當前,開發規劃亟需從單一項目層面轉變為更大尺度層面,以確保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之間的協調統一??臻g規劃正逐漸成為協調空間資源需求沖突的重要手段,相較于其他領域的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的空間規劃具有兩大核心優勢:
目標明確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清晰明確:從全球氣候目標的角度來看,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各國已在(或即將在)國家層面制定具體的發展目標,以推動該領域的進步,從而為實現諸如國家自主貢獻(NDCs)等氣候承諾提供有力支持。
區域明確
可再生能源資源區的劃定工作已基本完成,適宜風能和太陽能開發的區域已依據國家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分布情況明確界定。相關證據表明,通過開發利用已退化的土地,即可實現既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空間規劃和減緩層級
從生物多樣性角度來看,空間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工具是減緩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這是一個經過充分驗證的、具有順序性和迭代性的四步行動框架,包括:避免、最小化、恢復和抵償。其中,避免和最小化措施旨在預防或減緩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而恢復和抵償措施則用于補救已產生的影響。通過應用減緩層級,可以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實現無凈損失(No Net Loss, NNL)或凈正影響(Net Positive Impact,NPI)的總體目標。
一般而言,在生物多樣性價值較低的區域,開發活動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預計會較小,因此實現無凈損失或凈正影響所需的減緩措施相應更少或更為簡單。相反,在生物多樣性價值較高的區域,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實現無凈損失和凈正影響所需的減緩措施可能更復雜。
圖1 生物多樣性價值較低的地區的相對減緩層級
圖2 生物多樣性價值較高的地區的相對減緩層級
空間規劃與項目層面的許可和開發
政府層面
政府層面的空間規劃有助于將開發計劃和不同的空間單元(如陸地或海洋區域)置于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生態背景下進行考量,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政府可將部分基線數據提供給開發商,以幫助其在選址時識別生物多樣性風險,進而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實現最佳的減緩效果,不僅有助于提升規劃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也為政府和開發商實現共贏提供了可能。
開發商層面
由開發商主導的評估是確定單個項目是否合適的基礎,其中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ESIA)是核心要求。此外,在生物多樣性價值較高的地區,評估過程還應包括早期生物多樣性風險篩查。
空間規劃的現有方法和組成部分
現有主要空間規劃流程和關鍵技術評估包含大致的規劃和開發時間線、相關空間尺度以及各階段的主要利益相關方。這些流程包括區域、國家或地方層面的戰略環境評估(SEA),以及陸地或海洋景觀尺度的景觀尺度規劃(LSP)和海洋空間規劃(MSP)。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3 現有主要空間規劃流程和關鍵技術評估
在單個項目級別進行評估
戰略環境評估(SEA)
是一個系統性過程,用于盡早將環境與社會因素納入規劃、計劃和政策等不同層面的戰略決策。其通常在區域或國家尺度上進行,旨在把握資源開發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經濟、制度和環境背景。
戰略環境評估沒有統一的方法。不同管轄區域和戰略環境評估之間,評估流程差異很大。評估方法主要涵蓋政府主導的累積影響評估,以及生物多樣性敏感性mapping等高層級評估的多個方面。
景觀尺度規劃(LSP)
是一種全面、系統的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方法,旨在協調同一地理區域內的多重目標,評估土地和水資源潛力,并選擇最能滿足人類需求同時保護未來資源的方案。
景觀尺度規劃也通常由政府主導。由于景觀尺度規劃兼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其現已演變為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多利益相關者的方法,涵蓋物理適宜性、經濟可行性、社會接受度和環境適宜性等各種可持續性因素。
海洋空間規劃(MSP)
是一種基于科學和信息的、全面的、以政策為導向的公共過程,通過分析和分配海域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之間的沖突,最大化效益,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并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目標。與SEA和LSP一樣,海洋空間規劃也需要高度的利益相關者參與。
海洋空間規劃常在區域或國家尺度上進行,涵蓋社會、文化、經濟、制度和環境背景,且通常也由政府主導,涉及多個管轄范圍。盡管海洋空間規劃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仍然是考慮海洋環境中競爭性活動之間相互關系的主要工具。
生物多樣性敏感性制圖、累積影響評估以及其他技術可行性研究和約束條件制圖是為空間規劃提供信息的關鍵組成部分評估。
生物多樣性敏感性制圖
生物多樣性敏感性制圖利用現有數據識別并繪制被認為對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在影響敏感或易受其影響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可以根據能源類型以及對不同生物多樣性特征的相關潛在風險進行細化。它是為總體空間規劃提供信息的最早的評估之一,因為它可以利用現有的空間數據集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來開展。
生物多樣性敏感性制圖可以在反映戰略環境評估、景觀尺度規劃或海洋空間規劃的尺度上進行,也可以在更精細的空間尺度上進行。對可再生能源開發規劃最有用的敏感性地圖是作為靜態地理信息系統(GIS)圖層開發的。
累積影響評估
是一個在生態相關尺度上識別生物多樣性優先事項并確定其狀態的過程,其可以從生物多樣性敏感性制圖的結果中獲取信息。累積影響評估包括確定影響閾值和保護目標。
累積影響評估通常與可用的生物多樣性基線信息相一致,反映戰略環境評估、景觀尺度規劃或海洋空間規劃的尺度。累積影響評估由政府主導,也作為監管要求在項目層面進行。累積影響評估目前沒有統一的方法。
其他技術可行性研究和約束條件制圖
其他一些非生物多樣性研究對于為空間規劃提供信息和將決策重點放在可行的開發區域也至關重要,例如識別其他潛在的空間沖突。
其他相關研究包括但不限于:風能或太陽能資源評估;開發的物理(硬性)約束條件的識別和制圖;巖土工程研究;社會敏感性制圖;對空間的其他用途和使用者的評估;以及經濟可行性研究。
在項目層面,評估由開發商主導。項目層面的評估包括生物多樣性風險篩查、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ESIA),以及為符合國際金融機構標準所需開展的評估。
生物多樣性風險篩查
生物多樣性風險篩查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項目場地的生物多樣性風險和可能的緩解需求。其通常借助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分析,以現有的生物多樣性數據為基礎,對照項目的潛在空間影響范圍進行篩查。
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
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是一個預測和評估擬議項目潛在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替代方案以及設計適當緩解、管理和監測措施的過程,通常是批準項目的主要監管工具。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過程通常包括:
1.項目的初步篩查和評估過程的范圍界定;
2.替代方案的審查;
3.利益相關者識別和環境與社會基線數據的收集;
4.識別、預測和評估擬議項目的潛在環境和社會影響;
5.設計適當的緩解、管理和監測措施;
6.評估影響的顯著性并評價剩余影響;
7.記錄評估過程。
貸款標準
國際金融公司的貸款標準被用作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的國際標準。這些標準旨在為項目發起人提供指導,幫助其識別風險和影響,并助力其通過避免、緩解和管理這些風險與影響,以可持續的方式開展業務。該標準要求項目確定其擬運營區域是否可歸類為改造棲息地或自然棲息地,以及該棲息地是否符合五項特定標準中關于關鍵棲息地的定義。這五項標準為:
圖4 棲息地的五項標準
生物多樣性和可再生能源空間規劃的關鍵投入
風能和太陽能開發空間規劃的關鍵投入和考慮因素如下表:
圖5 風能和太陽能開發空間規劃的關鍵投入和考慮因素
在空間規劃中典型的領導角色和職責
空間規劃是一個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過程。下表概述了空間規劃過程中主要參與者的典型角色和職責。
圖6 空間規劃過程中的利益相關方及其角色與指責
案例研究
報告從不同地區和角度出發,介紹了6個空間規劃幫助在可再生能源開發中整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包括南非可再生能源開發區和電網基礎設施走廊戰略環境評估;緬甸水電部門戰略環境評估和肯尼亞景觀尺度下的禿鷲保護等。這些案例不僅驗證了規劃工具的實用性,同時也可為各國提供了可供參考的開發模式。
這些案例表明,在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空間規劃中,需重視戰略環境評估等工具的運用,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因素劃定開發區域。同時,也要推動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利用技術工具輔助決策,在補償和保護措施上有所創新,注重因地制宜進行規劃,以實現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編譯:袁潤澤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