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標志性工程,退耕還林是我省目前投入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10年來,它究竟給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和變化。
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到億萬農民,把這一項蔭及子孫、惠及萬民的工程建設好、鞏固好、發展好,需要地方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站在事關我國生態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政策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幾山坡地餓肚皮,種上樹子領補貼。風調雨順日子美,打工掙錢長見識。是誰助大方縣黃泥塘鎮農民過上新生活?退耕還林。
清清的赤水河奔騰不息,兩岸竹林掩映,游人如織。是誰造就人間仙境?退耕還林。
石旮旯,果園密,春賞花,夏摘李。是誰讓普定縣坪上鄉石山披綠裝?退耕還林。
……
貴州省林業廳副廳長徐來富掰著指頭,說起退耕還林給我省帶來的實惠和變化滔滔不絕。
自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我省歷經了局部試點、全面展開、穩步推進和完善政策四個階段。10年累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187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657萬畝、荒山造林1052萬畝、封山育林170萬畝。這項宏大的生態建設工程,惠及我省197萬農戶、824萬農民,涵蓋了全省87個縣(市、區)、1400多個鄉鎮、1.4萬多個村。中央投入我省工程建設資金累計達116億元,按照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計算,中央總投入將超過240億元,這在我省生態建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實踐證明,退耕還林工程是我省迄今為止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最受農民歡迎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為實現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加快長江和珠江“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步伐,有效遏止陡坡耕地水土流失。行走在畢節地區,記者看到昔日的坡土已長出碗口粗的杉樹,溪水清澈見底。10年來,退耕還林工程為我省凈增林業用地面積657萬畝。按90%保存率計算,工程建設凈增森林面積1691萬畝,森林覆蓋率將因此提高6個百分點,“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初步顯現。據省林科院監測表明,工程區地表植被覆蓋率已由退耕前的12.4%增加到78%,監測區土壤侵蝕畝數已由退耕前的年平方公里3325噸降低到1031噸。
增加退耕農戶的收入。目前,我省退耕農戶戶均獲得的政策直補達5370多元,退耕還林補助占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以上。
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同時,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原則,培育了大量的經濟林、用材林、竹林以及林下種植業,累計面積達460多萬畝,已陸續發揮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增強了后勁。同時,退耕還林還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轉移和集中,提高了復種指數和糧食單產。我省在退耕657萬畝的情況下,全省糧食產量連年保持穩定,退耕農戶的收入實現了持續增長,基本達到了“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要求。
促進社會轉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退耕還林改變了農民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習慣,減少了耕作人口,將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走出大山進了城,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學到了技術,增加了收入。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生態意識的提高,改善了鄉村面貌,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影響深遠。(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