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的將綠色貿易納入全球氣候治理框架的政策建議,已被北京市政協正式采納并進入相關政策研究和討論進程。這不僅表明綠色貿易在國際氣候治理中具有重大意義,也顯示出其在國內政策層面正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首次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1.5℃閾值,極端高溫、洪水、干旱等氣候災害頻發,全球氣候危機的緊迫性前所未有。單靠現有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機制,全球在減排力度和執行力上難以滿足《巴黎協定》目標。面對全球升溫加速與治理赤字并存的局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于2025年11月在巴西召開,全球將再度聚焦該議題。
WWF指出,當前的國際氣候機制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約束力不足,NDCs 缺乏強制性和懲罰機制,導致各國承諾與行動嚴重脫節;二是責任割裂,發達消費國與發展中生產國在減排成本分擔上明顯不對等;三是激勵缺失,積極履行減排義務的國家和產業未能獲得應有的市場回報,甚至在國際貿易中面臨不公平壁壘。
為彌補現有機制不足、推動全球低碳轉型,WWF呼吁中國在COP30談判中積極提出將綠色貿易納入全球氣候治理框架。通過構建綠色貿易新機制,不僅能夠加快低碳產品對高碳產品的替代,還能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責任與激勵體系。
WWF提出兩項政策建議:
一、建立全球綠色貿易激勵機制
綠色貿易是當前最具成本效益的氣候治理工具。應通過對符合標準的綠色低碳產品給予優先市場準入、關稅優惠或互認機制,在不增加額外援助資金的前提下,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減排負擔,同時推動發達國家通過消費市場共同承擔氣候責任。
二、推動將綠色貿易納入全球談判議程
建議中國代表團在COP30 上倡議設立“綠色貿易工作組”,重點協商綠色產品的定義、清單及認證標準,推動全球形成統一的綠色貿易規則。這不僅有助于化解現有貿易壁壘、降低低碳產品成本,還將加速低碳產業發展,培育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引擎。
WWF強調,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低碳產品工廠”。在全球綠色貿易機制的構建中,中國若能積極參與并引領規則制定,將有助于實現國內低碳產業的健康發展,并推動全球實現快速、公平和可持續的氣候轉型。這一進程將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實現從“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制定者”的轉變,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
長期以來,WWF持續關注綠色貿易與全球氣候治理,積極研究綠色金融、低碳產業、綠色市場機制等前沿議題。未來,WWF愿與政府、產業界、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攜手合作,推動綠色貿易機制早日落地,為全球氣候行動注入新的動力,共同建設一個低碳、可持續且具有韌性的未來。
如需聯系采訪事宜或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件至:news@wwfchina.or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