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穿透層巒疊翠,武夷山國家公園雄偉的輪廓漸次清晰。這里不僅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更是一份探索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答卷”。作為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之一,武夷山國家公園地位獨特、價值卓絕:是我國唯一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于一身的國家公園,擁有無與倫比的生態與人文資源,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里,自然生態系統最為重要。210.7平方公里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孕育著我國浙閩沿海山地最具代表性、世界同緯度最典型的原生性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海拔2160.8米的黃崗山,是我國東南大陸最高峰,其植被垂直帶譜分明——從山麓至峰頂,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中山矮曲林和中山草甸依次更迭,堪稱我國東南生態屏障的“立體教科書”。

武夷斷裂帶
這里,自然景觀最為獨特。西部,深大斷裂谷與斷塊山脊造就了南北縱橫80公里、落差1600多米的武夷大峽谷,是我國東南第一大峽谷。東部,“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與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相依相融,將36奇峰、99巖連為一體,構成“一溪貫群山,兩巖列仙岫”的曠世奇觀。

武夷山國家公園丹霞景觀
這里,世界遺產最為精華。山水交融的自然美景與古閩族文化、閩越文化、朱子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等人文歷史交相輝映。18處架壑船棺和虹橋板、35處書院遺址、60余處宮觀寺廟及遺址、450多方歷代摩崖石刻,無聲訴說著歷史。這里更是“朱子文化”的搖籃和世界紅茶、烏龍茶的發源地,是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范。
這里,生物多樣性最為富集。物種豐富度位居世界前列:記錄高等植物3404種、野生高等脊椎動物769種、昆蟲7925種。其中,植物模式標本91種、脊椎動物模式標本62種、昆蟲模式標本1163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被國際學界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黃腹角雉求偶
從體制試點到正式設立,再到全面發展,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勇擔自然保護和綠色發展重任,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武夷山國家公園以體制革新破題,以協同治理聚力,著力打破區域壁壘,拓寬生態共治共享路徑。 優化機構,統一事權。2024年,中央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方案,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正式組建,成為全國首個實行省政府與國家林草局雙重領導、以省政府為主的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實現了機構整合和統一管理。 垂直管理,局地協同。創新構建“管理局—保護站”兩級管理體系,協調地方政府完成基層7個保護站兼任站長任命,探索建立兼職站長考核機制,深化局地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管理局與屬地政府分工合作、高效聯動的管理新秩序。 跨省聯保,立法先行。推動閩贛兩省協同立法,表決通過閩贛兩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實現了“一園一法”,破解了“一園兩治”難題。建立省際協調機制,按照“一個目標、三個共同、五個聯合”的協作管理模式,加強聯合建設、聯合保護、聯合執法、聯合科研和聯合宣傳,在森林防滅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驢友”管理、司法協作、科研共享、宣傳聯動等方面深化合作,搭建起跨省共建共管共享的堅實橋梁。 
武夷山國家公園先鋒嶺生態保護觀測點
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加強資源管護、完善“天地空”一體化監管、強化執法協作,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不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網格監管,源頭嚴防。推行網格化管理,將防火、防蟲、防盜融入“網格化”巡護管理,并劃分為98個網格,實施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監管。組建專業應急隊伍,運用森林雷擊火防控系統、地面煙爐防火增雨保障系統和森林防火無人機,嚴格森林火災防控,實現了原武夷山保護區38年、國家公園設立以來無森林火災的目標,有效守護了自然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完整性。 智慧監測,科技護航。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動態監測森林火情、資源保護、林業有害生物、應急管理及環境容量等情況。推進文物數字化,完成449方摩崖石刻建檔,對18處武夷懸棺和214方重要摩崖石刻精細化三維建模,58方精品摩崖石刻實施三維激光掃描,推動文化遺產走進“云端”。 聯動執法,重拳護綠。依法履行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林業草原等領域相關執法職責,開展聯動執法。在規范生態執法行為基礎上,加強公檢法司辦案協作,構建“一規范四聯動”生態執法體系。與森林公安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110”生態保護聯動機制,與檢察機關建立檢察監督協作機制,與法院建立巡回審判聯開機制,與屬地政府建立綜治中心聯盟議事協調機制,推進資源環境案件快立、快偵、快訴、快審,將矛盾隱患化解在“苗頭”。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
國家公園并非生態“孤島”,而是綠色發展高地。武夷山國家公園著力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林農增收的矛盾,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生態補償,互利共贏。嚴格落實《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辦法(試行)》,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等11項生態補償內容,對園區內129.29萬畝生態公益林按照每年每畝32元的標準進行補償,比區外高出9元;正式設立以來,完成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10353.5畝;在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持續實施毛竹林地役權管理9.08萬畝;創新對主景區內7.76萬畝集體山林所有者實行森林景觀補償,切實保障了林農權益,實現了“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實惠”。 產業引導,興綠增收。推廣“茶—林”“茶—草”等模式,引導茶農建設復合型生態茶園,不僅優化了茶園生態環境,減少了病蟲害,還提升了茶葉品質。目前,已套種銀杏、櫻花、香榧等樹種近2萬株,建設生態茶園4000多畝,極大限度地推動了國家公園茶產業綠色發展。落實《特許經營管理暫行辦法》,規范竹筏、漂流等特許經營項目,鼓勵村民參與特許經營、資源保護、旅游服務,先后吸納178名生態管護員、哨卡工作人員及1600余名竹筏工、環衛工、觀光車駕駛員等,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協調發展,共建共享。以社區群眾為中心,建立“一中心四服務”協調發展機制。支持發展生態茶園、森林人家、民宿及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服務,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支持所在地政府創新劃定4252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服務,適度發展文旅、康養等綠色產業,避免國家公園成為生態“孤島”。加強村民住房和項目建設前置審核管理服務,做到嚴格保護、熱情服務。加強社區風貌管控、路網提升、外立面改造等環境整治服務,建成標準公廁3座、垃圾分類亭33個,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武夷山國家公園著眼于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強化科研監測,創新科普宣教,不斷推動“堅持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深入人心。 深化1 N科研戰略合作。以武夷山生態保護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為平臺,與多個科研機構簽訂戰略框架協議,開展多領域、多課題合作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共建“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與空間優化技術”綜合示范區;聯合南林大、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共同申報“亞熱帶生物多樣性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拓展國際交流,與加蓬洛佩國家公園結對合作揭牌,成為全國首個與國外開展結對合作的國家公園,并與法國香檳-勃艮第森林國家公園、美國火山口湖國家公園、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南非桌山國家公園建立合作關系,吸收國際先進理念,共同提高管理和保護水平。 構建1 N科研監測體系。健全完善科研監測體系,《武夷山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獲國家林草局批復。與多個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推進“氣候變化與中山草甸動態研究”“森林氣象災害評估”“金斑喙鳳蝶保護研究”等多項研究。完成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進一步摸清武夷山國家公園動植物資源寶庫家底。持續開展環境因子監測,完成生態站觀測數據匯交。監測結果顯示,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6.72%,地表水水質優級占比上升至99%,森林植被固碳釋氧量較2022年平均上升12.5%。新一輪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發現34個新種、10個中國新記錄種和63個福建新記錄種。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斑喙鳳蝶
打造1 N科普宣教品牌。依托國家林草科普基地,打造“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態科考、科普進校園、走進國家公園自然教育三大品牌,持續走進北京、南京、福州、廈門等地高校及中小學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先后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等部門舉辦2024年“關注森林·探秘武夷”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完成香港青年武夷山生物多樣性實習活動。量身定制植物標識系統,發行鳥類和大型真菌專業類圖鑒,攝制植物及昆蟲等系列科普短視頻,營造濃厚的科普宣教氛圍。 
科普教育
從體制試點到全面發展,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以勇毅擔當回應時代命題。未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將錨定“文化和自然遺產世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個典范目標,貫徹“自然和人文兼保、保護和發展兼容、全民和集體兼顧、科研和游憩兼具”的“四兼”思路,落實生態保護、社區發展、資源管理、科研監測、宣傳教育、黨建引領6項任務,扎實推進實施《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方案》《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不斷提升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公園提供“武夷山樣本”。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