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脈的深冬,積雪壓彎了紅松枝頭。一串梅花狀的足跡延伸至密林深處,足印之大,足可盛下成年男子的手掌。老巡護員俯身測量,凍紅的臉上綻開笑容:“是去年剛獨立生活的那只雄虎,掌墊寬了半厘米呢。”在他身后,紅外相機靜默記錄著這片森林的“心跳”。東北虎,這冰原上的王者,曾經幾近滅絕,如今隨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正重返家園。
東北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虎亞種,成年體重可達300公斤,需數百平方公里領地方能存活。歷史上,中國東北曾是其核心家園。19世紀末,這里棲息著全球半數以上的東北虎。然而,數據顯示,至20世紀末,中國野生東北虎僅存10余只。
東北虎臥于樹下休息 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為了東北虎的繁衍生息,中國加大保護力度,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雙管齊下,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2017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開始試點,并于2021年正式設立,為虎豹種群恢復提供了大范圍、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虎豹回歸了中國大地。數據監測顯示,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的數量分別由試點之初的27只、42只增加到現在的70只、80只左右,棲息地覆蓋該國家公園80%區域,東北虎、東北豹野生種群數量持續穩步增長,活動范圍顯著擴大。在這片復蘇的土地上,虎嘯聲聲,既是野性的呼喚,也是人類智慧的回響。
在331國道下,工程師們開鑿出覆土植樹的生態廊道。監控畫面中,母虎率先帶領幼崽穿越這條綠色走廊,從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重返中國故土。當小虎的尾巴消失在隧道盡頭,監控室爆發出歡呼聲,這條通道連接起被公路切割的基因庫。工程師們眼中閃爍著淚光,他們深知,這不僅是東北虎種群的回歸,更是生態修復的里程碑。
森林深處,清收還林的戰役同步打響。汪清縣的老礦場,曾因開采金礦毀掉整片虎棲息地。如今推土機鏟平礦渣后,工人栽下大片柞樹苗。10年間,60萬畝裸露山地重披綠裝,狍子群循著新生的灌木叢回歸故地。新綠的枝葉間,鳥鳴聲漸響,野兔穿梭其間,生態鏈逐步恢復??蒲腥藛T監測到,虎豹蹤跡頻現,昔日荒蕪之地煥發勃勃生機。
2023年秋,琿春三家子村的牛欄夜遭襲擊,三頭黃牛喉骨盡碎。“是‘大疤臉’!”村民指著雪地上的掌印:“它左前掌的舊傷我最熟悉?!贝迕耠m心有戚戚,卻深知生態平衡的重要。專家團隊迅速介入,通過補償機制安撫牧民,并增設防護措施。與此同時,生態教育深入鄉村,引導村民理解虎豹回歸的意義,共同守護這片復蘇的土地。
一只成年東北虎輕嗅著樹干上的氣味標記,它的身后,兩只幼崽踉蹌學步。2025年夏,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腹地,紅外相機悄然記錄下的這一幕讓科研人員熱淚盈眶。
生態補償機制啟動后,每當村民受到損失,保險公司便會及時到達現場勘察,次日便將賠款送到牧民手中。更驚喜的是,傷人的“大疤臉”被戴上衛星跟蹤項圈,它的活動軌跡實時顯示在村部大屏。當虎靠近村落5公里范圍,牧民的手機便會收到預警:“東北虎S007號接近,請及時收回牲畜?!贝迕駛冎饾u適應了與虎共存的常態,預警系統的精準提示讓他們安心不少。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不僅緩解了經濟損失,更增強了當地人的生態保護意識。隨著生態廊道的不斷完善,虎豹種群得以穩步增長??蒲腥藛T持續監測,確保每一步措施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共同守護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
曾經的獵戶老金,如今手持定位儀成了巡護隊長。他的日志本上記錄著生態轉變:“初春禁入核心區,母虎育崽敏感期;秋收設緩沖帶,野豬下山易引虎蹤。”科學規律化作鄉規民約,寫在護林站的公告板上。老金深知,每一項措施都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呵護。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將生態保護內化為自覺行動。孩子們在學堂里學習虎豹知識,放學后便跟隨父母參與護林活動。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都在共同編織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虎的回歸像投入池塘的石子,漾開層層生態漣漪。梅花鹿重新出現在闊別半個世紀的針闊混交林,它們的蹄印旁總伴隨著猞猁的圓爪印。紅松子因松鼠搬運而廣泛傳播,長尾林鸮在樹洞中哺育雛鳥。頂級捕食者鎮壓了中層的赤狐與青鼬,使小型生物獲得喘息空間。野兔在草叢中歡快跳躍,雉雞在林間自由覓食。生態鏈的修復,讓這片土地重現生機。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科學監測圖上,70只東北虎不僅是數字符號,更是森林健康的溫度計。每保護一只老虎,就相當于保護了約15.19萬畝的森林。
暮色中的琿春森林,巡護員關閉了虎豹通道的燈光。紅外相機捕捉到詩意一幕:母虎“五月”帶著雙胞胎幼崽穿越涵洞,幼虎突然撲向洞頂垂落的松蘿,驚起幾只星鴉。它們的身影融入月色那刻,監測中心響起輕柔的提示音:“T004家族安全返回核心區。”松蘿輕顫,星鴉飛散,母虎低吼安撫幼崽。夜色漸濃,林間萬物歸于寧靜,唯有紅外鏡頭默默記錄這溫馨瞬間。
一個物種的存亡映照人類的選擇。當我們為虎留下回家的路,其實也在為人類文明留存最后的野性火種,那火種映照的,是萬物共生的未來圖景。每一聲虎嘯,都是對未來的呼喚,每一片綠葉,都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守護者們用行動書寫承諾,讓這片森林成為希望的綠洲。
作者:系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