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串聯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STRs)是一類由1-6個堿基對序列首尾相連、串聯重復排列而成的一段DNA序列。由于DNA復制過程中聚合酶滑移等機制,STR具有遠高于其他變異類型的突變率,可在極短進化時間尺度上積累豐富的等位基因多態性,從而影響基因調控、表型多樣性與物種適應性。盡管STR在遺傳變異和復雜性狀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們在大多數的正向遺傳關聯研究中仍被忽略,特別是STRs對“缺失遺傳力”(missing heritability)的潛在貢獻,迄今仍不清楚。
中國植物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亞龍研究組通過對7個獨立的擬南芥突變累積(Mutation Accumulation, MA)系進行分析,量化了擬南芥STR的突變率為 5.55×10?3 每代每位點,顯著高于單核苷酸多態(SNP)和短片段插入缺失的突變速率。這一結果表明STR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高質量組裝的基因組,對種間與種內STR的變異模式進行了系統分析,揭示了其變異的特點與規律。進一步結合全球分布的1168份擬南芥自然群體基因組數據,研究人員深入評估了STR長度變異對基因表達、可變剪接及表型的影響,并識別出一批顯著關聯的STR位點。最終,研究聚焦于STR對遺傳力的貢獻,發現STR對表達、剪接與表型變異的遺傳力貢獻分別為0.111、0.143與 0.101,表明STRs在復雜性狀的遺傳調控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基于多維組學數據的整合分析,該研究系統呈現了擬南芥STR的突變圖譜、進化動態及其功能影響,為理解STR在復雜性狀遺傳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遺傳力缺失”之謎。這一成果不僅加深了我們對STR進化機制的認識,也為復雜性狀的遺傳解析與精準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該研究成果于8月12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張稚欽與已畢業博士研究生江娟為共同第一作者,郭亞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 Sureshkumar Balasubramanian 教授、Sridevi Sureshkumar 教授及 Craig Dent 博士參與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STR 的突變—演化—功能效應。A. STR 的突變速率及其影響因素;B. STR的種間種內變異模式;C. STR與表達、剪接及表型變異的關聯;D. STR對表達變異遺傳力的貢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