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報道 甘肅,有人說南疆的“纖秀”和北國的“粗獷”在這得到了完美的融合。然而,它狹長的地形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和脆弱的生態環境。1999年,為改善生態環境,甘肅省吹響了退耕還林工程的集結號,全省上下掀起了退耕還林的滾滾浪潮。10年來,退耕還林工程讓甘肅人收獲了綠色的希望、金色的夢想,隴原大地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甘肅干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省很多地方,栽活一棵樹往往要付出幾倍甚至百倍的艱辛和努力。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甘肅人發揚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自工程實施起至2008年底,全省累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2618.3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003.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485萬畝,封山育林130萬畝;涉及全省14個市(州)的728萬農村人口;國家累計投入工程建設資金123.78億元。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甘肅生態環境建設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也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得到了全省廣大農民的真心擁護。
改善生態,保護傘越撐越大
農民依靠耕地過日子,唯一的祈盼就是老天能風調雨順,趕上個豐收年;最害怕就是天災,辛辛苦苦獲得的勞動成果被毀于一旦,全家老小的日子沒有著落。退耕還林工程讓他們漸漸走出誤區,明白了惡劣的生態環境才是造成天災頻發的罪魁禍首。生態就像把保護傘,只有生態環境得改善,天災才會越來越少,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初期,甘肅搶抓這一有利時機,將生態區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來植樹造林,全省累計治理陡坡和沙化耕地1003.3萬畝、綠化宜林荒山荒地1615萬畝,郁閉成林后森林覆蓋率將提高3.7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風沙危害狀況呈逐步下降趨勢,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美好愿望,使長期超負荷運行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了休養生息。
天水市秦州區生態監測數據表明,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由1998年的314.3平方公里減少到90.74平方公里,減少了71.7%,土壤年侵蝕量由退耕前的208.24萬噸減少到95.56萬噸,減少54.1%,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隴南市退耕還林每年至少可減少水土流失500萬噸,蓄水1500萬立方米;張掖市實施工程后使局部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和調節,域內主要河流水量逐年增加,多年不見的黑鸛、白鸛、白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已頻繁出現在山丹、民樂、肅南的部分退耕還林區。
再過3年~5年,甘肅省退耕還林工程在森林調節水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的生態效益將進一步突顯。
調整結構,致富路越走越寬
退耕還林不僅僅是種糧改種樹。甘肅省鼓勵退耕戶在條件較好的退耕地上精耕細作,發展經濟林果、草畜養殖等特色產業,有力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種糧不再是農民增收的唯一途徑。廣大農民群眾觀念不斷轉變,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條少種優種、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路子。
平涼市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加快以經濟林果為主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培育出果樹萬畝的鄉鎮36個,千畝以上果樹專業村279個;認證出口注冊基地6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60.4萬畝,落實良好農業規范(GAP)蘋果示范基地5034畝;優果率達到了65%以上,商品率達到95%以上,果品產地價連續5年位居全國之首。
隴南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區域生態環境,帶動了城區周邊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全市發展生態旅游興辦農家樂600多戶,直接從業人員4000多人。
此外,工程實施后甘肅農村勞動力輸轉人數和務工收入逐年增加,分別是退耕前的14倍和23倍。據張掖市勞務部門測算,平均每退耕22.3畝,就可以向外輸轉勞動力1名,近年來工程區新增加外出務工人員2.2萬人,平均純收入為3500元,相當于退耕地每年畝均增收156.95元。
促進產業,錢袋子越來越鼓
退耕還林到底好不好農民群眾心里都有本賬:國家不但給補助,依靠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后續產業也讓他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甘肅清楚地認識到,大力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是確保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到期后真正實現“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退耕還林工程初期就高度重視后續產業的培育工作,各地根據不同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培育并開發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其中,經濟林果、種草養畜、中藥材種植、林副產品加工、森林生態旅游、勞務輸出、環保禽類養殖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八大產業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顯著又兼顧生態效益,對有效解決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壯大全省林業產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共新建經濟林果基地400萬畝、牧草基地330萬畝、中藥材基地40萬畝。僅隴南市就新建花椒、核桃、油橄欖等特色林果基地110萬畝,并積極培育扶持了一批加工和營銷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林果業發展體系,2007年全市人均林果業產值達到526元,比退耕前增長了48%,有近20萬戶、80多萬人口依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定西市安定區采取林草間作治理模式,在新建牧草基地55萬畝的基礎上,配飼料、改圈舍、引良種,實現了“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全區畜牧業產值比退耕前增加了44.5%,人均畜牧業收入達400多元。
帶動發展,新農村越建越好
退耕還林工程不但促產業、促增收,同時也促進了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越變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甘肅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各地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突出特色”的路子,積極培育后續產業,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在村鎮面山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等方面下功夫,改善人居環境,使農村村容村貌有了較大改觀。同時,結合“五結合”措施的落實,合理統籌退耕還林與中低產田改造、農村道路和農村能源等項目,改建節能灶、節燃炕,修建沼氣池,大力推廣使用液化氣、太陽能、風能和電能等新型能源,推進了農村能源結構的改變。
截至2005年,甘肅結合退耕還林共改擴建農村道路2.6萬公里,建設基本農田1195萬畝,建設戶用沼氣池12.46萬個,推廣太陽能熱水器33.83萬平方米、太陽房78.85萬平方米、太陽灶31萬臺,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充分發揮了林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強化意識,全民越來越擁護
通過廣泛宣傳和多年來的工程實踐,廣大干部群眾思想通、政策清,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已逐步成為全民共識。據中科院的專項調查,甘肅全省農民對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認知率達99%,90%以上的農民支持退耕還林工程。
慶陽市通過廣泛宣傳,全市上下城鄉聯動、干群聯手、軍民共建,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綠色意識和環保理念進一步增強,綠化家園、美化環境已成為自覺行動,先后建起了共產黨員林、共青團林、夕陽林、三八林、青年林等,振奮了精神,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張掖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激活了林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全市現已涌現出500畝以上的私營企業和造林大戶220戶,吸引資金8600萬元。
隴南市兩當縣全民動員開展生態建設,全縣拍賣承包荒山荒坡造林近10萬畝,發展千畝以上林業大戶15戶,涌現出了一批生態旅游、生態莊園等生態建設的典型。
立足新起點,著眼新目標,退耕還林工作任重道遠。甘肅省在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還將開拓進取、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扎扎實實地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抓出成效,努力在繁榮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