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10月18日報道(特約記者:王祝雄 記者:吳兆喆) 30年植樹播綠,共和國會銘記!
這段豪情滿懷的歲月,全國有127億人次在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中播下榮光,共同為扼守滔天洪水、阻擋肆虐風沙、鑄就綠色家園傾心履職盡責,589億株種下的樹木注定成為歷史的見證。
今天,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走過了30年,各族人民為祖國山河由此留下的9.26億畝人工林,居世界之首,成為舉世贊嘆的奇跡。
綠色文明在華夏大地開啟
長江告急!黃河告急!
1981年夏,四川、陜西等省先后發生了罕見的特大洪災。
據資料記載,僅四川省受災縣市就達135個,受災農田1200萬畝,糧食減產15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約25億元,無數受災群眾流離失所。
這場災難,將生態的弊病赤裸裸地擺在正處于加速發展中的中華民族面前。
生態安,則國土安;國土安,則百姓安!
當年9月16日,鄧小平同志找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鄭重地說,最近的水災涉及林業,涉及木材的過量采伐,看來寧可進口一點,也要少砍一點。
鄧小平同志建議通過全國人大決議,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
1981年12月13日,歷史鎖定了這個日子。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全民義務植樹作為一項法律被載入史冊。
這項《決議》的制定,表明了中國政府高瞻遠矚的宏偉氣魄,表達了中華民族生態和諧的內心渴望。特別是針對十億國民的號召,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獨特政治優勢。
1982年植樹節,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由倡導者鄧小平同志在北京玉泉山種下。
30年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對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0年來,從童齔到耄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將綠色播撒在萬里疆域,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推進,是中國全面審視并反思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后,對森林所作出的客觀認識。同時,它也是群眾意志的表達,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生態和諧促進社會發展
防治水土流失,守護江河安瀾;發展林業產業,實現興林富民;建設森林城市,提高幸福指數……每一個歷史時期,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都表現出不同的意義。
上世紀80年代,是我們黨探尋發展與改革新路的關鍵性10年。
這10年,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是增加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狀況、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全民行為。不僅可以保障木材安全、糧食安全、淡水安全,對于提高全社會的凝聚力有著積極作用,并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資本流動性出現了較快的上升。
這10年,各種經濟成分踴躍投資造林綠化,銘志于樹、寄情于林的紀念林在各地興建,特別是“以資代勞”等多種措施,拓寬了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提高了義務植樹的盡責率,使全民履行植樹義務更加方便可行、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富有成效。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
這10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更是有著鮮明的、不可替代的時代意義。林業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為主,兼顧質量提高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做到外延擴大與內涵提高并重,承擔了生產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重大任務。
歷史總是在繼承中發展,在探索中漸進。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審視,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搞綠化,充分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生態狀況逐步好轉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堅持改善生態、推動科學發展,為人居環境逐步改善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改革創新,為鞏固林業基礎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堅持實現“雙增”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談判發揮了特別的主導作用;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為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30年風雨征程,30年春華秋實,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創了綠色文明的新征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現出卓越風姿。
30年努力拼搏,30年繼往開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綠色時報)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